产科“两瘘”是指分娩过程中产生的“尿瘘”和“粪瘘”。尿瘘是分娩过程中,因处理不当或者未经处理,使生殖道和泌尿道之间产生了一个不该有的通道,尿液经由阴道排泄出来;而粪瘘则基本上是直肠阴道瘘,也多是处理不当或未经处理所致。现在产科“两瘘”在医院里消失得无影无踪,好多年轻医生压根儿就没见过。两瘘也可以由其它原因如手术或放疗损伤产生,但超出了本文的范围,此不赘述。
在产科技术普及前,产妇生孩子真的是在鬼门关游走。孕产妇死亡率在自然状态下为1500/每年/每10万孕产妇,周围的人中每年死个把产妇,并不是什么新鲜事。除了死亡外,给孕产妇身心造成最大伤害的,应数两瘘。
两瘘的原因比较简单,都是在分娩过程中,胎头长时间压迫周围的组织所引起队趋来的。在尿瘘中,以最常见的膀胱阴道瘘为例,胎头长时间地压迫膀胱和阴道前壁,使得受压的膀胱和阴道前壁充血、水肿以致坏死,坏死的组织脱落后就形成一个新的通道,医学上叫瘘管或瘘道。尿液顺着瘘道直接进入阴道,表现为全天内裤浸泡在尿液之中,加之尿味难闻,使这些妇女在村子里和家人面前总是抬不起头来。尿液长期刺激皮肤所致的皮炎以及尿路感染,使患者痛苦不堪。有个尿瘘病人因为一年四季身有异臭,被丈夫赶到猪圈里生活了9年。当时有位实习医师把主诉写成“在猪笼中跟猪睡觉9年”,被我骂了一顿,至今印象深刻。大家不要以为这是很遥远的事,其实发生在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
粪瘘的形成则是胎头长时间地压迫阴道后壁和直肠,引起阴道后壁和直肠壁缺血坏死,组织脱落后形成的瘘道,使得大便直接从直肠进入阴道。由于粪便无法控制,流入到内裤里,患者也是十分痛苦。
我工作后只见过1例粪瘘患者。这位患者在基层医院修补过4次,但都没有成功,每修一次,瘘口就扩大一次。以至于瘘口从米粒大小最后达到铜钱大小,病人十分痛苦。可惜的是,这个病人我接诊后不久,我就离开了这家医院,不知道这位患者最后是怎么治好的。此后我再也没有接受过新发病例,以至于我现在如果遇到同类患者,都没有把握把粪瘘修补好。
两瘘患者多数是老少边贫地区的穷苦人,她们的经济实力无法承担其医疗费用。原卫生部在1978年前后发文,要求各省市卫生厅完成对两瘘病人的免费普查、诊断与治疗。我的老师陈涤瑕教授当时参与了湖南省两瘘病人的普查与诊治。据说在普查中发现了近万名患者,他们组成多个医疗小分队,下乡与基层医院医生一起,在十分简陋的情况下,将这些患者全部手术完毕。过程中当然会有遗漏,但绝大部分患者都得到了诊治。我参加工作后,就很少见到这类患者。
除了医疗技术在最近三十多年快速扩张到基层外,我国产科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根据国际标准对产程进展设定了很多条条框框,是防止两瘘产生的根本原因。比如规定第二产程不得超过2小时(最近修订为3小时),从源头上消除了胎头压迫膀胱或直肠产生两瘘的基础。当然这个规定也有一些副作用,比如侧切率过高、产钳助产或剖宫产率过高等等,但任何事物总有利弊,在利弊之间没有一条绝对的界限。
很多人谈起中国的事时总喜欢崇洋媚外,其实发达国家也有他们俗索的问题。比如在日本,“顺其自然”是产科医师的信条,他们对产程的干预比我们少很多。这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对的,但弊端就是应该处理的时候,有时也得不到正确的处理。有位留日学生王先生在网上与我相识后,寄来了他报兵怪太太在日本生孩子的资料。原来王太生孩子时,由于第二产程过长,发生了直肠阴道瘘。加之当时没有发现,错过了手术时机,等王太可以接受手术时,又发生了脑出血。这样一等又是好几年,也痛苦了好几年,直到王太身体康复后,才在日本接受修补手术。BWT,我举这个例子不是说日本的医学不发达,而是说即使如日本这样发达的国家,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个例子现在如果发生在国内,医院不知道要赔多少钱。
不过日本医生对王太的处理方式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我国处理两瘘都是经阴道修补瘘口。这个术式损伤小、恢复快,但手术对医生的技术水平要求非常高,搞不好瘘口会越修越大,最后无法收拾。日本医生为了万无一失,他们对王太进行了分期手术。I期手术是经腹切除瘘口加结肠腹壁造瘘,半年后II期手术将乙状结肠与直肠接起来。这个术式看起来很慢,实际上是万无一失的保险之策。像我前面说的这位粪瘘患者,最稳妥的办法就该这样分期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