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女性的特点是每月会有一次出血,这种出血是子宫内膜在激素的周期性作用下脱落导致的,称为月经,俗称“做好事”或者“大姨妈”。其中,女孩青春期第一次月经来潮称为初潮。绝大多数人每28天来一次,但也有短至21天或长至35天者,正常情况下不超过7天,量在5mL-80mL之间。除此以外的子宫出血,都属于异常,如经期延长(大于7天)、经量过多(多于80mL)、经量过少(少于5mL)。凡是正常月经之外的子宫出血,都称为异常子宫出血(AUB),包括月经的周期性发生了改变、月经的频率发生了异常、月经经期过长或经量过多等。但妊娠引起的出血和产褥期出血,其诊断方法与治疗原则与本章内容无关。
以前大家把子宫的出血一律称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其实是不准确的。在子宫的异常出血中,有很多出血与激素没有什么关系,有的属于结构异常所致,有的属于功能异常所致。按照最新的分类标准,异常子宫出血分为结构性异常和功能性异常两大类。为了记忆的方便,结构异常的出血由PALM组成,功能性出血由COEIN组成,每次字母代表一个或一类疾病,形象而又方便记忆。
PALM中的P是polyp的简称,是子宫内膜息肉的意思。子宫内膜息肉是长在子宫内膜上的一种本质上属于炎性的结构,可以单发或者多发。虽然是个小毛病,但却是异常子宫出血的重要原因,占AUB的21-39%。 人到中年、高血压、肥胖和使用过三苯氧胺等药物,都是其高危因素。在子宫内膜息肉中,绝大多数是良性的,仅极少数是癌前病变或者癌。但为了将这极少数恶性息肉找出来,需要在宫腔镜下对这类异常进行检查,在镜下摘出息肉后送病理检查,以排除恶性疾病。较大的子宫内膜息肉可以通过超声检查发现,而直径小于1cm的息肉,部分会自动消失(约占27%),无需处理。体积较大、出血时间较长的患者,最好在宫腔镜下进行息肉切除,然后根据病理诊断结果进行下一步的治疗。传统的诊刮术虽然也可以诊断,但很容易遗漏。
A是adenomyosis的 简称,代表子宫腺肌症,即子宫内膜长到子宫肌层内后形成的病变。以前认为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特殊表现,现在认为是种独立的疾病,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有区别的。子宫内膜广泛地分布于子宫肌层内,称为弥漫性病变;如果局限在某一部位,形成肿瘤样的病变,称为子宫腺肌瘤。在月经来潮时,由于子宫肌层内的内膜无法脱落,所产生的出血会积聚在子宫肌层内,引起严重的痛经;久之这些病灶又会被纤维组织所包裹,形成越来越大的腺肌瘤。除了越来越严重的痛经外,患者还可以有严重的异常子宫出血或者月经量多、月经经期延长、不孕症等情况。诊断上以超声图像为主,有时得结合核磁共振和生化检查结果共同确定。其治疗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有无生育要求等综合考虑。
PALM中的L就是指大名鼎鼎征崇的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个非常常见的良性肿瘤,大约在35%的人中都有发现。由于肌瘤在子宫上的位置不同,有子宫肌瘤的患者,不一定会有异常子宫出血。其实,在子宫肌瘤患者中,只有粘膜下肌瘤和部分壁间肌瘤才引起出血,浆膜下肌瘤一般不引起子宫出血。由于子宫粘膜下肌瘤所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量比较多,常导致患者继发贫血,因此,合并有异常子宫出血的子宫肌瘤,常是子宫肌瘤需要手术的指证。子宫肌瘤的治疗原则需要结合患者的年龄、有无生育要求、肌瘤的大小、位置、贫血的轻重等综合考虑。虽然治疗原则不容易掌握得恰如其分,但子宫肌瘤的诊断通过超声检查基本上就可以确定下来。
在异常子宫出血的结构性病变中,最后一个是字母M, 代表子宫内膜的不典型增生和恶性疾病。这类病变在数量上较少,但意义比前几个都重要。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常见于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者,尤其是有安匪旧过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患者,属于子宫内膜癌的癌前病变。这类患者在早期表团惑现为月经稀少或稀发,但育龄期也可以表现为异常的子宫出血,诊断上只能依靠诊刮。临床上很多患者很害怕诊刮,其实诊刮虽然说起来像做人流,其实比做人流要简单得多,只是刮取内膜标本送病理检查。
由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中,大约有20-25%的患者会发展为子宫内膜癌,所以很多医生会建议患者切除子宫,以绝后患。其实,对年轻、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可以长期服用高效、大剂量的合成孕激素如甲羟孕酮、甲地孕酮等药物,将内膜的不典型病变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