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中的家庭问题类型是什么?
推荐回答
1.权威型 父母一味地把自己的观点,愿望、想法强加给孩子,总是认为孩子就是孩子,他们不懂事,必须由父母告诉他该做什么,该怎样做。父母一直认为,对于孩子来说自己的一切都是对的,孩子就应该遵守,他们忽视了孩子有独立与成功的愿望。当孩子有一天违背了父母,父母就要强调’我们这是为你好’。长此以往,在孩子心中便会出现“我是错的”,孩子没有了主见,不能独立去应付困难:孩子会依赖,会自卑。如果孩子的个性比较强,他们便会逆反,会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去做一些出格之事。结果一旦形成,父母将会迷茫,‘我们全心全意为了他,一直希望他出人头地,我们为他花了那么多钱,我们为他付出了那么多精力,结果为什么这样?”我有个喜欢音乐的朋友常对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说:“女儿,你一定要刻苦学习钢琴,而且要天天练,老爸要让你成为钢琴演奏家”。事实上,女儿对弹钢琴不仅没有兴趣,而且可以说是恨之入骨,我就不止一次听她悄悄说要把钢琴烧掉。其实,学习钢琴只是满足父母的虚荣,是实现他们自己的愿望,对于孩子来讲,这也许根本没有兴趣可言,甚至在以后也不会有太大用处,真是苦了孩子累了家长呦。 2.暴力型 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往往认为“棒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因此,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有对孩子使用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的经历。有位中国科学院的博士,作为一个年幼孩子的父亲,他在一次教育访谈中这么说道:“我们有时也打孩子,但我和他母亲都特别注意,从来不打孩子的后脑勺,而只是打臀部或者手。” 这位父亲的话道出了中国家庭使用暴力的普遍程度。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父亲,他竟以为打孩子时避免易受损伤部位,就是一名知识分子父亲比一名工人父亲显得更 “文雅”和“科学”的地方。父母通过暴力手段“惩罚”孩子,孩子因此受到的身体伤害倒在其次,而对孩子心灵的消极影响才是令人担心的。一个常被父母打骂的小孩,容易从父母的打骂行为那里学到暴力和攻击的手段,这样的孩子往往缺乏同情心,在同伴之间也会采用类似的暴力攻击。试问,棒下又怎能出孝子呢? 3.溺爱型 有的父母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他们对孩子的约束很少,只要孩子坚持自己的看法,他们就会让步。他们认为好父母的定义就是把乔敢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他们从来不责备孩子。他们总说: “孩子小,不懂事o”这样一说就原谅了孩子。溺爱孩子的父母总是一心想让孩子活得幸福,不想让孩子吃一点苦,殊不知这样会害了孩子。父母溺爱孩子原本是希望孩子生活得幸福快乐,但结果却事与愿违。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当今社会,面对种种诱惑,很多家长对孩子是有求必应,换来的却是永不知足。所以,当前有句话很有道理,想与家长们共勉:再富不能富孩子。 4.忽视型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报道,某某地区有一小学生跳楼、某某地区有一孩子服毒。听到这些我们也会感到震惊,孩子的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他们为何采取如此极端的做法?父母对他们的关爱不够吗?父母忽视了什么?忽视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父母是相当普遍的。某班有个男孩上课从不注意听讲,特别好动,做任何事情都没有长性,不但学习成绩不理想,还经常惹是生非,同学、家长、老师对他十分头疼,其父母早就成为学校的常客了,每次回家都免不了上演一场家庭武打剧。后来,这孩子索性玩起了失踪。一位老师指点了该家长:作为父母不能只认为孩子缺管欠揍,更应考虑他是不是有注意障碍(儿童多动症),后经心理医生诊断,证实了那位老师的猜测,家长这才如梦初醒,后悔莫急。其实,生活中还有不少类似的情况,孩子经常反复洗手,同时表现出痛苦,不能认为孩子爱干净,应考虑是否有强迫症:孩子总是骂人,且无法矫正,不能只认为孩子没有教养,应考虑是否有品行障碍的存在。还有口吃、异食、抽动、神经性贪食(厌食)等等,这些疾病的危害都不是一过性的,而是长期的,不经治疗极少有自愈的情况,而且时间越长治疗越困难,家长不可忽视,更不能粗暴对待。 5.漠视型 漠视孩子,很多家长可能不理解,现实中这种情况也确实比较少见,但如果存在,后果可能很严重。漠视孩子的家长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夫妻双方都很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 二、夫妻只知忙于自乐。在这两种情况下又没有人能照顾孩子,孩子就会寸勒陷入一种孤独,失落中。此时的孩子所需要的便是关注,他们将采导做丰取各种方法来引起父母的注意。孩子只是孩子,他们没有很好的自控力,往往到后来,其结果是非常可怕的。 翅膀的振支波,正好每一次都被外界不断放大,不断被放大的振动波越过大洋,结果就引发纽约的一场风暴。
为您推荐:
其他回答
1.权威型 -父母一味地把自己的观点,愿望、想法强加给孩子,总是认为孩子就是孩子,他们不懂事,必须由父母告诉他该做什么,该怎样做。 2.溺爱型 -有的父母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他们对孩子的约束很少,只要孩子坚持自己的看法,他们就会让步。他们认为好父母的定义就是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他们从来不责备孩子。...
既然是亲子关系在家庭还有什么问题,血溶于水呀。
不太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