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教育的钥匙——《小孩不笨》观后感

亲亲13    2013-10-15 08:29    

为您推荐:

其他回答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和老师的评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寻找教育的钥匙——《小孩不笨》观后感。小杰利的成绩很好,门门功课都拿A,可是妈妈仍对他不满意,希望他拿更高的分数。一个只有八岁的孩子并无法很好地认识到学习本身的重要性,更多地需要靠外部因素来维持其在学习上的动力,而最重要的外部因素就是:家长和老...师的夸赞。家长和老师多夸赞他,他就会越学越有劲,反之,就可能对学习失去兴趣。哥哥学谦也是个好孩子,但却总也得不到父母的认可,无论他说什么做什么,父母都认为是错的。这种得不到认可的挫败感,让他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并且导致他去与认可他的人——一群小混混为伍。成才也有想过要当个好学生的,可是当他把通宵完成的作业交给符老师时,得到的却是奚落与讽刺。当一个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如果成才的这次努力能够得到老师的认可,那么他就有可能变成了一个热爱学习的人。符老师没有意识到,他错过了一次改变别人一生的机会。反观那位胖大婶,就很懂得如何鼓励孩子。不仅孩子在考试中取得的微小进步能得到她的连连称赞,就连孩子的“胖”,在她眼中都是个优点。还有那位教快班的老师,从不使用批评与责罚,而代之以称赞和鼓励,很受学生的欢迎。皮格马利翁效应认为,教师如果根据对某一学生的了解而形成一定的期望,就会使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发生符合这一期望的变化,观后感《寻找教育的钥匙——《小孩不笨》观后感》。鼓励而不是责骂,才能让孩子不断进步。 杰利的父母一定很纳闷,为什么自己已经重复了几百次,那些道理孩子却听不进去呢?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用单纯一味地说教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不仅起不到改变孩子的效果,还会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学习是一个“同化”的过程,“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如果缺少儿童主动的同化作用,社会作用仍将无效”。也就是说,没有孩子在内心里主动地接受,那些说教只能变成一阵阵耳旁风,起不到任何作用。 对待中学生的教育上,家长和老师要尤为注意自身角色的设定。青少年期的个体由于开始寻求独立,可能会拒绝接受成年人的建议。每当这时,家长和老师总是摆出一副权威的姿态,逼迫学生按照自己说的做。学谦的父母,成才的父亲还有符老师都是如此。可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渴望独立,渴望得到尊重,不愿再像儿童时期那样对父母和老师唯唯诺诺。若想再利用长辈的权威对其发号施令,会导致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可怜的符老师在课堂上不仅不能让学生乖乖听话,还时常被反唇相讥,有一次甚至和学生大打出手……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教师需要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这样才能够与学生实现有效的互动。 符老师教华文,教得很用心,但是效果却很差。一方面是他总是批评、指责学生,缺少鼓励;而另一方面具体到教学方法上,也有可商榷之处。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准备性原则”,即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符老师带的是普通班,学生的华语基础很差,很明显不具备“用华语理解华语”的能力,而需要符老师用英语来进行一些必要的讲解。符老师却坚持只用华语来教华语,这种教学是超越阶段的,学生们并没有处在他希望的“最近发展区”上。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类至少有八种智力,而学校教育仅能衡量的是语言智力和数学逻辑智力。只要用心发掘,每个孩子都会有他的可取之处。许多家长都像成才父亲一样“太爱孩子,却不知道如何去爱”,苦于找不到那把开通孩子的钥匙。幸运的是,成才的父亲最后找到了,弥留之际的那句“要打就打到世界去”,让这个孩子最终站在了武术冠军的领奖台上。 〔寻找教育的钥匙——《小孩不笨》观后感〕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全部展开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10-15 0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