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回答
有没有检查过听力?听力也会影响到语言发育从而间接影响到智力发育。最好能明确检查清楚。如果听力也没有问题就要考虑是不是儿童自闭症,如果能一一检查清楚就能一一排除,总之要尽最大的努力在最早的时间内找到原因,才不致影响孩子将来的一生,或者把损失减少到他人生中的最低限度。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并不会因为你和他妈妈不笨生出来的小孩就不会智力低下
智力低下和很多的因素有关比如宫内缺氧,早产等原因
具体还是要到当地医院的儿童保健科去看看
及早进行锻炼的话
预后情况也不会很差的
会是自闭症吗,还是找比较专业的医院好好看一下吧!如果智商低的话,应该脑部CT能看出来的。
如果出生时没有脑损伤,如果没有遗传可能,那么有两种情况可以参考:
1:小儿佝偻病
佝偻病多见于3岁以下的小儿,以婴儿最常见。本病主要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引起,它占所有佝偻病的95%以上。由于维生素D缺乏引起孩子体内钙磷代谢的异常,肠道摄取钙、磷能力降低,从而使血中钙磷含量不足,使小儿骨骼生长部位的骨样...组织钙化障碍,骨骼的生长缓慢,骨骼变软发生骨骼的畸形。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发生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呢?
首先,这与孩子的生长发育特点有密切关系。婴幼儿是体格生长十分迅速的一个阶段,而婴儿是一生中生长最快的时期,骨骼的生长需要大量的钙,如果体内缺钙,就会得佝偻病。正因为如此,许多家长都认为佝偻病的原因就是缺钙,其实,正常吃奶的婴儿不缺钙,人奶和牛奶中都含有大量的钙,体内缺钙是因为缺乏帮助钙吸收的维生素D。
孩子的维生素D缺乏与以下因素有关:
(1)缺少直接接触阳光的照射。阳光中并没有维生素D,但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人的皮肤后,皮肤内物质就能够合成维生素D,这是人和动物体内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婴幼儿由于自身的活动能力有限,户外活动的机会较少,在冬春季节,家长担心孩子受凉,将门窗紧闭,即使晒太阳,也是隔着玻璃,或将孩子包裹得很严实晒太阳,由于紫外线很少能穿透玻璃和衣服,孩子获得的紫外线照射很少;冬季日照时间短、紫外线弱,因此,冬春季节出生的孩子容易发生佝偻病。另外,由于城市高层建筑的挡光、环境污染等原因也使孩子照射紫外线机会减少,户外活动正常要在1~2个小时才能获得足够的维生素D。
(2)食物中维生素D的摄入不足。人乳、牛乳及一般食物中维生素D的含量都很少,不能满足小儿的生长发育需要,如不能从照射紫外线合成维生素D,又没有服用鱼肝油或强化维生素D的辅食,就很容易发生维生素D缺乏。
(3)食物中钙磷比例不当。牛奶中尽管含有大量的钙,比人奶中钙含量高得多,但钙磷比例不如人奶合适,钙经肠道吸收的比例比人奶差,因此,人工喂养的婴儿比母乳喂养的婴儿容易发生佝偻病
(4)由于慢性腹泻、肝胆疾病可影响维生素D吸收和利用。
知道了佝偻病的发生原因,预防佝偻病的主要方法是增加孩子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冬季如在室内晒太阳应当开窗,并应尽量暴露孩子的头颈部和双手晒太阳;夏季晒太阳,要避免中午,可在树阴下活动。对冬季出生的孩子户外活动少,可服用鱼肝油进行预防,每天将4-5滴浓缩鱼肝油直接滴入婴儿口中。到了夏天,户外活动多了,就不必再服用了。
自疗注意事项
(1)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避免出现后遗症。
(2)坚持户外活动,结合中西药物治疗。
(3)宜常食钙含量高的食物,如虾皮等。
自治疗法
1.成药自疗法
(1)维生素A、D丸,每次2粒,每日2次。
(2)补天大造丸,每次3-5克,每日2次。
(3)龟百牡骨冲剂。每次半袋-1袋,每日2次。
(4)龙牡壮骨冲剂,每次1袋,每日2次。
2.验方自疗法
(1)鸡蛋壳炒黄研末,米醋调服,每次1.5克,每日3次。
(2)乌贼骨粉1.5克,开水调服,每日3次。
(3)醋炒鱼骨、白糖各等份,研末,每次1克,每日3次。
(4)苍术、牡蛎各等份,研末,每次1克,每日3次。
(5)紫河车、鸡蛋壳(炒黄)各等份,研末,每次0.6克,每日3次。
3.饮食自疗法
(1)常食蛋黄、鱼类、动物肝脏。
(2)猪肝、黄芪各30克,五味子3克,先煎去渣,入猪肝煨烂,食肝喝汤,宜
常服。
(3)香蕈9克,煎汤,每日3次。
4.外治自疗法
生蟹足骨15克(焙干),白蔹15克,捣碎,用乳汁和匀,贴骨缝上,日贴1次。
避免误诊
忌过量、长期服用维生素D,因其可导致中毒。
切忌太阳暴晒,以防紫外线引起皮炎。
忌吃糖过多,否则会影响钙质的吸收,造成小儿体内钙的缺乏。
若伴有慢性腹泻等肠道疾患,会影响维生素D和磷、钙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不宜疏忽应及时治疗。
若小儿出现多汗、烦躁,枕部一圈脱发等症状,常为本病早期,不宜疏略不治。
2:小儿甘积
疳积是小儿时期,尤其是1~5岁儿童的一种常见病证。是指由于喂养不当,或由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而导致全身虚弱、消瘦面黄、发枯等慢性病证。疳证与麻疹、惊风、天花并称为儿科四大证。但古代所说之“疳积”已与现代之“疳积”有了明显的区别,在古时候,由于生活水平的限制,人们常常饥饱不均,对小儿喂哺不足,使脾胃内亏而生疳积,多由营养不良而引起,也就是相当于西医所讲的“营养不良”。而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且近来独生子女增多,家长们又缺乏喂养知识,盲目地加强营养,反而加重了脾运的负荷,伤害了脾胃之气,滞积中焦,使食欲下降,营养缺乏,故现在的疳积多由营养失衡造成。
为什么小儿时期易生疳积呢?这是由于婴幼儿时期脏腑娇嫩,机体的生理功能未成熟完善,而生长发育迅速,对水谷精微的需要量大。因此,产生了生理上的“脾常不足”。而很多家长生怕孩子吃不饱,就像填鸭一样喂哺饮食尚不能自节的婴幼儿。俗话说:“乳贵有时,食贵有节”绝不是吃的越多就能长的越好。孰不知,哺食过早,甘肥、生冷食物吃得太多,会损伤脾胃之气,耗伤气血津液,就会出现消化功能紊乱,产生病理上的脾气虚损而发生疳积之证。
那么小儿病患疳积,都会出现哪些症状呢?又应如何进行治疗呢?
小儿面黄肌瘦,烦躁爱哭,睡眠不安,食欲不振或呕吐酸馊乳食,腹部胀实或时有疼痛,小便短黄或如米泔,大便酸臭或溏薄,或兼发低热,指纹紫滞,此为乳食积滞的实证。治疗应用消乳消食,导滞和中之法。方药可用砂仁3g,神曲10g,生麦芽10g,陈皮6g,莱菔子6g,白术6g,茯苓6g等药物治疗,中成药可用化食丸、消乳丸等。简单的方是指由于喂养不当,或由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而导致全身虚弱、消瘦面黄、发枯等慢性病证。疳证与麻疹、惊风、天花并称为儿科四大证。但古代所说之“疳积”已与现代之“疳积”有了明显的区别,在古时候,由于生活水平的限制,人们常常饥饱不均,对小儿喂哺不足,使脾胃内亏而生疳积,多由营养不良而引起,也就是相当于西医所讲“营养不良”。而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且近来独生子女增多,家长们又缺乏喂养知识,盲目地加强营养,反而加重了脾运的负荷,伤害了脾胃之气,滞积中焦,使食欲下降,营养缺乏,故现在的疳积多由营养失衡造成。
另外家长应注意疳积的预防和护理,喂养小儿要按其个体需要定质、定量、定时,纠正贪食、零食、偏食,饥饱不均等不良的饮食习惯。对乳幼儿尽可能给予母乳喂养,对婴儿按时添加辅食,一般应从4个月以后添加易消化的食品,添加时应掌握先稀(菜汤、米汤、果汁)后干(奶糕、蛋黄);先素(菜泥、豆制品),后荤(鱼泥、肉末);和先少后多的原则,较大儿童应注意食物的新鲜清洁,不宜过食生冷、肥腻之品。并应注意经常带小儿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多晒阳光增强体质。小儿虫症杀虫养胃虫症是指寄生在人体内的各种虫类引起的疾病。小儿虫症则是指小儿感染了寄生虫后所患的病。由于小儿不知讲卫生,饮食常常不干净,故非常容易发生肠道寄生虫病,如蛔虫、蛲虫、囊虫、钩虫、姜片虫等等。这里仅讲较常见的蛔虫和蛲虫的治疗方法:
一、蛔虫病
蛔虫是寄生在人体内最大的线虫之一,它形似蚯蚓,成虫的长度可达到15~25厘米,蛔虫主要寄生在人的肠道。蛔虫无论男女老幼都可感染,但儿童的感染率最高。从发病地区来看,农村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城市。环境卫生差的地区明显高于环境卫生好的地区。所以说,讲卫生、爱清洁是减少蛔虫发病率的重要措施。
蛔虫的传播途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