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推荐
相关专栏
早期教育
早教有什么用?如何理性的选择早教班?

早教,离“教”有多远?


宝宝学习潜力最大的时期是在出生后的0~3岁,所以“教育要趁早”成为了许多父母坚信不疑的教育理念。早教的方式也越来越多,越来越花哨,都有效吗?它到底和传统的“教”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早教会给宝宝增加太多的负担吗?※

早教不应该成为宝宝的负担

不少父母将早教单纯地理解为“教”,于是“早教”就演变成了“早期的灌输”。而对于0~3岁的宝宝来说,是无法接受这种灌输方式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我家孩子就是不肯学。”“我家孩子笨,教多少遍都记不住。”……在灌输教育下,宝宝疲累不堪,父母烦躁不安。又或者,宝院逼宝接受了这种灌输教育,即时的效果也很好:“我坐怠家宝宝会背多少多少唐诗”“我家宝宝已经考了什么什么级”……但随后却发现,不少宝宝在父母的“早教”模式影响下变得越来越缺乏想象力、创造力,成了一个纯粹承载知识的被动而没有活力的载体,或者成了一个虽然懂不少事情,但是情商低下、自理能力极差、性格怪异的小东西。

教育是延续的,需要积累,同时又是非常个体化的。因此需要以一些科学的理论和理念作为基础,但又不能完全照搬,它必须依赖于妈妈对宝宝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对宝宝施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化教育。请按照宝宝的天性来养育、教育宝宝。

※一个好的早教机构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呢?※

早教过程不能强迫宝宝

信息都会接收。有些宝宝看似没有关注,实际上是以另一种方式在关注。宝宝比较好动,因此在上课的过程中,会做些看起来与课程无关的一些事或行为。如果这时,强制宝宝去关注课程,反而适得其反。

早教课程需要与宝宝相吻合

早教班要根据宝宝的年龄来选择,与宝宝性格相吻合的会更好且减兔。课程最好是灵活一点的,千万不要太刻板。太刻板了的课程会让宝宝难以接受。几乎所有的课程在刚开始的时候,宝宝都会对新鲜的教具感兴趣,或者被没有参与过的新活动所吸引。但时间久了,外在的能够吸引眼球的已经对他来说不新鲜了。此时,真正吸引他的就是课程本身,或者是老师的引导方式。

最主要的是老师的引导

选择一个早教机构前最好实地看一看,可以先去试听一下,一般的早教机构都是有试听课的。看看老师上课时的引导方式,留意他们对宝宝的态度。因为不少老师在上课时会急于把课程内容传递给宝宝,就会处在特别赶的状态,关注的重心内容就变成了“把课上完”而不是宝宝本身。其实宝宝的状态是在变的,可能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或者出现特别的兴趣点。如果老师关注不到,或者引导出了问题,宝宝可能对这个课程就没兴趣了。所以老师的引导很重要。优秀的引导可以带领宝宝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而不当的引导就会对他有约束,宝宝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就会被压制。

※早教课回来,宝宝没什么进步怎么办?※

家长的心态一定要平和,等待宝宝的成长

很多父母抱着功利的态度面对这些课程或者这些机构。这样的话无形当中用一个标准来考察这个课程好或不好——看宝宝学到什么东西,有了可见的进步,就会觉得不错、有收获。反之,如果课后效果滞后或者看不到效果,有些父母就会变得比较焦虑,无形中就会给宝宝施加压力。宝宝有压力的时候接收信息的能力就会比较弱,会对早教课程有所排斥,效果就更差了。

其实有时宝宝不见得会把某堂课掌握的东西在这堂课结束后立马呈现出来。实际上,有的宝宝可能会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因为某一个特定的环境,或者活动,触发了他的记忆,他才会把曾经学的东西释放出来。比如有父母反馈,3岁左右的女儿在上课的时候感觉完全没有参与,但在回家后就把家里所有的大人都召集起来,给他们“上课”。父母惊讶地发现,几乎那堂课的内容全部都再现啦!所以家长应该用比较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宝宝“无进步”的情况,耐心等待宝宝的厚积薄发。

※一定要去上早教班吗?在家要怎么给宝宝进行早教呢?※

早教是父母的职责,并非早教机构的责任

早教机构提供的只是一个家庭无法提供的环境和专业的老师,或者是专业的器具和玩具。这些能给宝宝一些好处,但最主要的还是要靠父母自己早教。因为最了解宝宝的就是父母,与宝宝接触最多的也是父母。宝宝在变化、在成长,父母就需要跟着宝宝的变化来进行早教。

很多父母的误区在于总思考“宝宝可以学到点什么”,却忽视了其实日常生活中的吃、喝、拉、撒都可以营造早教的氛围。绘画、唱歌都是些比较狭隘的概念。一句话不同的说法,就会有不同的效果。就拿宝宝吃面包抹果酱来说,如果宝宝没弄好掉桌子上了,一般父母会说“你怎么掉桌上了”,这时宝宝会觉得有压力,觉得自己能力不够,做错事了,以后遇到类似的场景就觉得自己是不是做不好,这样带给宝宝的就是负面的东西。如果父母换一种做法,可以鼓励宝宝“你会抹果酱了,试试看别的方法会不会抹得更好吧”,宝宝便会大受鼓舞,不但掌握了这一项技能,另一方面也拓展了他做事的思路。

※记住重要的一点: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不管早教在哪里进行,因为无所用心,你和宝宝之间都不会有不必要的压力了,因为没有压力,你们游戏的乐趣就不会降低,又因为保持了游戏的乐趣,宝宝就会更热衷于游戏,并身心放松地从这些游戏中获益。宝宝生来就具有认识事物的能力。即便宝宝在某一阶段对父母的刺激没有及时回应,也请心急的父母千万不要放弃,因为宝宝一直在学习、积累。总有一天,他进步的速度会让你惊诧万分。

作者简介

林怡,著名早教专家,亲子畅销书作家,林怡育儿网站、育儿会所创办人;本着“教育的目的是有一天可以不教”的理念,帮助父母学会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用对方法去爱。曾出版畅销书:《别以为你会爱孩子》、《上幼儿园不用愁》等,深受父母喜爱。

283741 宝1岁
返回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