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感冒,家中常备一些什么药品为宜?

都说抗生素药品少用为宜,那该准备一些什么品牌的药品最好呢?
匿名用户    2006-10-25 17:13    

满意回答

■家庭备药的主残局要种类 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去痛片、消炎痛等。 治感冒类药:如扑感敏、新康泰克、速效伤风胶囊、强力银翘片、白加黑感冒片、小儿感冒灵等。 止咳化痰药:如必嗽平、咳必清、蛇胆川贝液、复方甘草片等。 抗菌药物:如氟哌酸、吡哌酸、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乙酞螺旋霉素。 胃肠解痉药:如普鲁本辛、654-2等。 助消化药:如吗丁啉、多酶片、山楂丸等。 通便药:如果导、大黄苏打片、甘油栓、开塞露等。 止泻药:如易蒙停、止泻宁、思密达等。 抗过敏药:如塞庚啶、扑尔敏、苯海拉明等。 外用消炎消毒药:酒精、碘酒、紫药水、红药水、高锰酸钾等。 外用止痛药:如风湿膏、红花油等。 其他:创可贴、风油精、清凉油、消毒棉签、纱布、胶布等。 另外,家庭备药除个别需要长期服用的外,备量不可过多,一般够三五日剂量即可,以免备量过多造成失效浪费。 ■贮存药品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合理贮存:药物常因光、热、水分、空气、酸、碱、温度、微生物等外界条件影响而变质失效。因此家庭保存的药物最好分别装入棕色瓶内,将盖拧紧,放置于避光、干燥、阴凉处,以防变质失效。部分易受温度影响的药品战认,如胎盘球蛋白、利福平眼药水等,可放入冰箱冷藏室内保存;而酒精、碘酒等制剂,则应密闭保存。 二、注明有效期与失效期:药品均有有效使用期和失效期,过了有效期便不能再使用,否则会影响疗效,甚至会带来不良后果。散装药应按类分开,并贴上醒目的标签,写明存放日期、药物名称、用法、用量、失效期,每年应定期对备用药品进行检查,及时更换。 三、注意外观变化:对于贮备药品使用时应注意观察外观变化。如片剂产生松散、变色;糖衣片的糖衣粘连或开裂;胶囊剂的胶囊粘连、开裂;丸剂粘连,霉变或虫蛀;散剂严重吸潮、结块、发霉;眼药水变梨眠挎色、混浊;软膏剂有异味、变色或油层析出等情况时,则不能再用。 四、妥善保管:内服药与外用药应分别放置,以免忙中取错。药品应放在安全的地方,防止儿童误服。 ■使用家庭备药不要太随便 症状往往是疾病诊断的依据之一,随便用药会掩盖症状,造成诊断困难,甚至误诊。所以在明确诊断之前,最好不要随便用药。再者,药物有双重性,既能治疗疾病,也可能导致疾病,严重者还可能危及生命。因此,无严重症状时不必服药,尤其是镇痛类、解痉剂、洋地黄类、可的松类等药物,尽量以少用为佳。 在使用家庭药箱中的药物还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两种以上药物同时服用,彼此可产生相互作用,有时可使其中一种药物降低药效或引起不良反应。如青霉素类和四环素族合用,其抗菌效力不及单独使用。土霉素等肠道杀菌药与整肠生同时服用,会使整肠生失效,因为整肠生是一种双歧杆菌制剂,可调节肠道菌丛失调。因此若要一次同服数种药物时,应经医生或药剂师指导,以免因药物的相互作用而失效。 用药一定要按剂量,超量服用可产生不良反应,甚至可引起死亡。如老年人和小孩不注意退烧药物的剂量,可因出汗过多而使体温骤降,引起虚脱。

悟文君_ryP0   2006-10-25 17:22
宝宝知道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为您推荐:

其他回答

预防小孩感冒的十条生活心得 ①让他养成从外面回来就洗手的好习惯。 由于感冒病毒常附着在某些东西上,所以洗手对于预防感冒很有作用。 ②小孩出汗之后要给他擦干身体,换掉内衣(或用干毛巾垫背心)。 浸湿的内衣会使身体发冷,这样容易感冒。如果小孩出了汗,就要马上给他擦干身体,并换掉内衣。 ③不要让小孩偏食。... 偏食的小孩身体比较弱,也容易感冒。母亲做饭时要多想办法,使正处于发育阶段的孩有食欲。 ④避免穿得过多。 人的皮肤对寒冷的气候有自然的抵御能力,为了锻炼和提高皮肤的抵御能力,尽量避免穿得太多。 ⑤多让小孩到室外活动。 现代社会中,因上学等原因,小孩大多在室内集体活动,皮肤得不到锻炼。与其让小孩玩游戏机,还不如让他到室外活动,还能预防感冒。 ⑥洗澡前擦后背至微红,洗澡后马上穿上衣服。 小孩洗澡后,应让他马上穿衣服并养成习惯。洗头后要尽量擦干,然后让他睡觉,这样最安全。 ⑦早睡,避免小孩熬夜。 小孩子熬夜会缩短睡眠时间,这是破坏身体状况的元凶。要避免小孩因看电视或玩游戏而熬夜的情况。 ⑧家里人患了感冒,请不要接近小孩。 小孩患感冒比大人容易恶化。如果家里有人患了感冒,应注意不要感染小孩,这一点非常重要。 ⑨避免小孩在睡觉时着凉。 睡觉着凉很容易引发感冒,要时时注意小孩是否把被子踢开了,避免睡觉时着凉。 ⑩如果学校里流行感冒,必须特别注意。 像学校这种场所,室内人数众多,感冒特别容易传染。如果幼儿园、小学校等地方流行感冒,就得让小孩保持充足的睡眠,并准备营养丰富的饭菜,这一点非常重要。 参考资料:QQ论坛

全部展开 收起
匿名用户    2006-10-25 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