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推荐
相关专栏
绘本阅读
儿童阅读系列谈:童年需要童谣

我们知道很多经典童话都源自西方。在我国,童谣是更为悠久的儿童文学形式,千百年来,世世代代,口耳相传,经久不衰。优秀的童谣是母亲给孩子最早的心灵滋养和抚慰,是儿童最早学习母语、亲近母语的范本,是儿童学习生活、认识社会最好的途径。童谣对于儿童的身体协调性、听觉最顿捆敏锐感、韵律节奏感等都非常有意义。

我家的阅读启蒙是从童谣开始的。我儿子才几个月,姥姥把她记得的10多首童谣反复地读给他听,有《扯大锯拉大锯》《小妞子爱听戏》等,他总是很专注地听,还会给姥姥回应。听到有趣处咯咯的笑容融化了姥姥,姥姥更加喜欢给他说童谣了。姥姥还特别爱说“小外孙子坐门墩儿”和“小外孙子也要去”,这好像是姥姥的专用童谣。

儿子过了1岁,我给买了《百岁童谣》和《三字儿歌》,不光是姥姥,我们都读给孩子听。这几本童谣成了儿子阅读启蒙的重要工具。

 

李一慢:之前看过您介绍您的母亲说念童谣对您的影响,您觉得童谣对孩子的作用有哪些?

金波:童谣诵读对不同年龄孩子作用不同,婴儿学习语言阶段,主要是感受母语的美感和体验童谣的音乐性(节奏韵律)。稍长后,可让孩子从民俗角度了解一些知识和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幽默感。

传统童谣妙就妙在不训诫,不说教,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心态,让他们从小开朗、乐观、不做作。现在的父母要特别注重孩子的母语学习,培养孩子热爱母语的感情,童谣无疑是最好的教材。 

传统童谣完全是靠口耳相传得以广泛流布;在流传过程中,又经过一代代人的润色补充,渐臻完美。在当今,传统童谣对孩子还说有很有意义,像“游戏歌”,动作性强,可以愉悦身心,协调身体动作;“顶真歌”,采取顶真的修辞手法,首尾相连,随韵黏合,生出无限乐趣。

问题是现在的孩子能够听到童谣的机会却大大减少了。

李一慢:童谣往往是口口相传,为什么现在的很多家长“记不得”几首童谣了,从哪里辨乡断了?

金波:童谣的断层,主要是由于这一代年轻父母小时候缺乏童谣的积累。他们的文母就很少给孩子诵唱童谣了。口头童谣和书本童谣的缺失是主要原因。 

我们要是在网上书店搜索童谣童书的话,能找出过千的书目,可是我一页一页翻过去,精品少之又少。古代有专门收集童谣、民间故事的机构和个人,明清都有童谣汇编。民国十一年上海世界书局还出版了《绘图童谣大观》,辑录各地童谣近300首编为四册,字大,有精美插图,感觉很像是今天的图画书。

现在的童书中真得很少见真诚为儿童绘制的传统童谣读本,多是急功近利的技能阅读。好在有像金波、周翔、熊亮这样的老中青儿童文学工作者们还在默默地创作着。 

李一慢:与您编的顿唉其他童谣读本不同,这次接力出版的更像是大全集,是不是考虑了不同的阅读对象和阅读感受?

金波:此次给接力社编的童谣系列是家庭珍藏版。有这么一套,力求能大体上了解童谣的全貌。“总序”和“分卷短序”力求让家长、教师了解童谣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巧。

二、童谣童书推荐:

《中国传统童谣大系》

本套书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诗人、童谣研究专家金波数十年的研究成果,编者通过田野采风和民间搜集,以及对其他优秀版本传统童谣的选萃,精选了近2000首适合儿童诵读、贴近儿童生活的中国传统童谣,分童趣歌、自然歌、逗趣歌、顶真歌等10种类别精心编排,旨在为儿童提供朗诵和阅读的优秀文本,为家长提供儿童启蒙教育的必备材料。

《一园青菜成了精》—明天、连环画

这首北方童谣有周翔和熊亮两个版本,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耗子大爷在家吗?》---周翔,明天社

这首童谣是旧时北京的儿童常常念诵的,内容是:“一更鼓里耶,猫儿拿耗子嘞。天长哩,夜短哩,耗子大爷起晚啦。”之后,从“二更鼓”一直念到“十更鼓”,“猫”不断问道:“耗子大爷在家没有?”而“耗子”每次的回答都不一样。这首童谣活灵活现地描画出一位住在北京城里的“耗子大爷”一天中的生活——懒散而讲究。现在,周翔把这首童谣改成了更有现代意味的绘本,在故事里添加了许多戏剧化的视觉元素,还别出心裁地创造了另外一个“老鼠洞里的故事”。

《最爱中华老童谣》—中国人民大学

全书分为三册:游戏篇、节日篇、幽默篇。每册14~15首童谣,全部为从海量童谣中精选最能体现传统文化的精华,都是“优中选优”“千挑万选”后留下的,是朗朗上口、内容美好的佳作。每首童谣有拼音,有注释导读,帮助家长和孩子阅读。同时还配有童声朗读光盘一张。绘画很美很有中国传统味道。

《中国童谣》—毛毛虫

金波选编、李光迪创作的文字,加上田原、胡永凯的画,是其一贯的经典+大师传统的延续。其中四册为传统童谣,《小老鼠》、《开城门》、《不倒翁》、《放风筝》。

《小球听民乐》---河北少儿

收录25首经典儿童,精炼的韵文、好听的音乐,令幼儿听几次后就能朗朗上口,从中得到想象的快乐,不知不觉间丰富了语汇。每一首儿歌,搭配不同乐器所演奏的民乐。知名演员曹灿和翟昱莹小朋友以祖孙对话的形式,画龙点睛地介绍民乐器的特性及表现方式,还有北京小朋友以童稚活泼的声音朗读童谣。

《妈妈布书 婴幼儿手掌书 童谣》---山东美术

布书童谣很适合1岁前的小宝宝,比图卡更有亲近感。

8首简单童谣,多为动物主题。

三、童谣的功能

 (此段文字由接力社曹敏提供,有删节。感谢。)

1、传统童谣的数字启蒙

——以《五指歌》为例

一二三四五,

上山打老虎,

老虎打不到,

打到小松鼠。

松鼠有几个?

让我数一数,

数来又数去,

一二三四五。

【赏析】 

这首《五指歌》是通过教孩子数手指来学习从一到五的自然数列的。手指头是孩子最熟悉、最近便的肢体。所以通过数手指学习数数,是最便当最有趣的方式。 

2、传统童谣让小娃娃从语感上体验童谣的乐趣

——以《小耗子 上灯台》为例 

小耗子,

上灯台,

偷油吃,

下不来。

叫奶奶,

奶奶不来,

唧溜轱辘滚下来。

这是一首典型的民间童谣,它所刻画的小耗子形象,带有鲜明生动的幼儿特点:调皮、活泼、好动。当孩子牙牙学语时,给他们诵唱这首童谣,极易引起兴趣。

这首童谣的趣味,还表现在它的音乐性上。韵律协调,琅琅上口。整首童谣以三字节奏为主,简短明快,适宜幼儿朗诵。最后一句结在七字句上,又是以象声字“唧溜轱辘”为主,从声音上表现了“滚下来”动作的真实,引发小娃娃从语感上体验童谣的乐趣。 

3、童谣是儿童母语学习最好的教材

——以《连念七遍就聪明》为例 

天上七颗星,

地上七块冰,

树上七只鹰,

梁上七根钉,

台上七盏灯。

呼噜呼噜扇灭七盏灯,

哼唷哼唷拔脱七根钉,

哦嘘哦嘘赶跑七只鹰,

乒乒乓乓踏碎七块冰,

飞过乌云盖没七颗星;

连念七遍就聪明。

【赏析】

绕口令,又叫拗口令、急口令,是儿歌中的又一种特殊形式。它兼有正音和口技等游戏性质。在绕口令中,有的有一定的内容,有的就没有什么完整的意思,只是通过这种特殊的语言游戏达到娱乐的目的。

这首绕口令,从题目上看,就道出了多读几遍就可以收到学习语言、增长知识,让人“聪明”的效果,这自然会引人入胜,吸引孩子们愿意朗诵它。

4、童谣能够增进亲子感情

——以《杨树叶儿哗啦啦》为例 

杨树叶儿哗啦啦,

小孩儿睡觉找他妈。

乖乖宝贝儿你睡吧,

蚂虎子来了我打他。

【赏析】

摇篮歌一般是以母亲的口吻唱给幼儿听的儿歌,具有内容亲切、词句简短、节奏徐缓、声调柔美等特点。睡眠是婴儿出生后重要的生活内容,即使是长到三岁,睡眠时间也不能少于十二个小时。因此,让孩子在恬静、舒适的环境和气氛中安然入睡,是妈妈抚爱孩子的一项重要内容。摇篮歌可以使孩子在妈妈的歌声中感受到温柔的母爱。

5、传统童谣愉悦儿童身心,协调儿童身体动作

——以《城门城门几丈高》为例

城门城门几丈高?

三十六丈高。

上的什么锁?

精钢大铁锁。

城门城门开不开?

不开,不开!

大刀砍?

也不开!

大斧砍?

还不开!

好,看我一手打得城门开。

哗!开了锁,开了门,

大摇大摆进了城。

【赏析】

这是一首流传地区很广的儿歌,各地流传的词句大同小异。关于游戏歌,朱自清在《中国歌谣》一书中曾这样写道:“唱歌而伴以动作者则为游戏歌,实即叙事的扮演,可以说是原始的戏曲。”

这首儿歌采取对唱、合唱形式,形式活泼有趣。儿歌的内容比较具体,不是那种单纯为协调动作而没什么意义的游戏歌,它属于内容与动作一致,有一定情节,带有一点“叙事的扮演”性质。

儿歌从问句起始,一方做“进城者”问:“城门城门几丈高?”一方做“守城者”答:“三十六丈高。”所谓“三十六丈高”,只是言其高大,不是实指。这样从一开始就从高度上给人一种高耸宏伟的形象。

第二问:“上的什么锁?”答:“精钢大铁锁。”又言其门禁之牢固。

第三问:“城门城门开不开?”答:“不开,不开!”表现“守城者”态度坚决。

第四问:“大刀砍?”答:“也不开!”除表示“进城者”变换了攻城的方式,也进一步表现了“守城者”态度的坚决。

第五问:“大斧砍?”答:“还不开!”将“戏”推向了高潮,双方相持不下。

一连五问五答,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城门的坚固和“守城者”、“进城者”态度的坚决,给人留下了悬念。这首《开城门》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与游戏的动作十分协调。儿歌很适宜用动作表现,动作也是对儿歌形象的再创造。

6、通过诵唱顶真歌让儿童获得音乐的快感

——以《懒汉懒》为例

懒汉懒,

织毛毯,

毛毯织不齐,

就去学编篱。

编篱编不紧,

就去学磨粉。

磨粉磨不细,

就去学唱戏。

唱戏不入调,

就去学抬轿。

抬轿走得慢,

只好吃白饭。

白饭吃不成,

只好苦一生。

【赏析】

顶真歌在儿歌中是一种有趣的特殊形式。它具有训练幼儿学习语言,培养思维能力的功能。还由于它运用了特殊的修辞手法,增加了朗诵听赏的乐趣,所以它又有很强的娱乐功能。孩子们可以通过诵唱连锁调儿歌获得一种音乐的快感。

这首《懒汉懒》就成功地用连锁调形式刻画了一个惰怠的懒汉形象,讽刺了那些缺乏进取心,得过且过,最后“只好苦一生”的人。

这首连锁调虽然上下句用了“顶真”句,还用了趁韵粘合的形式,但在内容上很有连贯性,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表现了一个鲜明的主题,这也是这首连锁调儿歌的一个特点。较之那些单靠“顶真”和韵脚把上下句粘合在一起,而在内容上没什么联系的儿歌,这首可称得上是在内容和形式上得到了较好的统一。

7、传统童谣启发幼儿主动活泼地思考

——以《什么尖尖尖上天》为例

“什么尖尖尖上天?

什么尖尖在水边?

什么尖尖街上卖?

什么尖尖姑娘前?”

“宝塔尖尖尖上天,

菱角尖尖在水边,

粽子尖尖街上卖,

花针儿尖尖姑娘前。”

“什么圆圆圆上天?

什么圆圆在水边?

什么圆圆街上卖?

什么圆圆姑娘前?”

“太阳圆圆圆上天.

荷叶圆圆在水边,

烧饼圆圆街上卖,

镜子圆圆姑娘前。”

“什么方方方上天?

什么方方在水边?

什么方方街上卖?

什么方方姑娘前?”

“风筝方方方上天,

丝网方方在水边,

豆腐方方街上卖,

手巾方方姑娘前。”

“什么弯弯弯上天?

什么弯弯在水边?

什么弯弯街上卖?

什么弯弯姑娘前?”

“月亮弯弯弯上天,

白藕弯弯在水边,

黄瓜弯弯街上卖,

木梳弯弯姑娘前。”

【赏析】

问答歌实际上就是利用问答的方式,启发幼儿主动活泼地思考,激发感情,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变叙述为问答,就使歌唱有了波澜。这种形式在各民族的山歌中广泛使用,也深受儿童欢迎。

《什么尖尖尖上天》是一首较长的儿歌。但在结构上它有规律可循,这就是在整首儿歌中用了反复的表现手法,即在相同的距离内某一些相同或相近的词和短句反复出现。在这首儿歌中每节的四问之中,都反复出现了“什么……上天”、“什么……在水边”、“什么……街上卖”、“什么……姑娘前”;相同之中又有变化如第一节的“尖尖”,之于第二节的“圆圆”,之于第三节的“方方”,之于第四节的“弯弯”等等。

8、让儿童在听故事中成长

——以《一对蝈蝈吹牛皮》为例

一对蝈蝈吹牛皮

闲着没事上家西,

碰见两个蝈蝈吹牛皮。

大蝈蝈说:

“我在南山吃了只鸟。”

二蝈蝈说:

“我在北山吃了只鸡。”

大蝈蝈说:

“我在东山吃了条狗。”

二蝈蝈说:

“我在西山吃了头驴。”

大蝈蝈说:

“我在关外吃了个虎。”

二蝈蝈说:

“我在东海吃了鲸鱼。”

它两个吹得正起劲,

打南来了只大公鸡,

两个一见生了气,

伸伸腿,捋捋须,

一齐奔向公鸡去,

想吃公鸡没吃成,

“口得儿”一声喂了鸡。

【赏析】

故事歌是指以儿歌的形式歌唱一个故事的文学样式。一般来说,它的篇幅较其他类别的儿歌稍长。故事歌有一两个主人公,情节较完整有趣,主题思想鲜明,具有一定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

这首《一对蝈蝈吹牛皮》是一首流传很广的儿歌,多年来它为一代代人所喜闻乐见。它通过一对爱吹牛皮的蝈蝈可笑的表现以及戏剧性的结尾,而成为一首富于教育性、趣味性和文学性的传统儿歌。

两个蝈蝈吹牛皮的对话,是这首儿歌的主要内容。儿歌用了拟人和夸张的手法,鲜明生动地刻画了这对蝈蝈狂妄自大、得意忘形的可笑形象。


李一慢,儿童阅读专家,新阅读研究所研究员

28511 宝1岁1个月23天
返回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