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自传600字简写幼儿园和小学的事多写初中一的事别的不写

匿名用户    2012-04-02 16:57    

为您推荐:

其他回答

结合教学经验谈批评 批评惩罚是纠正和防止幼儿不良心理行为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对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但是如果批评用得不当,则会导致孩子产生更为严重的心理行为问题。怎样正确运用批评惩罚手段呢? 1. 批评惩罚要用及时。对于幼儿所犯的错误,应及时加以批评教育,因为早上发生的事情等...到晚上孩子早就忘记了,如果此时你再批评他,他会觉得莫明其妙,因而也就很难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 2. 要让幼儿知道受批评惩罚的原因。批评幼儿时,要告诉幼儿,他错在哪里,今后注意些什么,而不应简单地惩罚孩子了事,因为那样,幼儿既不知道错在哪里,也不知道今后应该如何去做。 1) 避免笼统模糊。比如,你为某件事叮嘱幼儿早一点整理玩具,结果,你指责幼儿动作太慢;而幼儿则认为他以经很快了。究其原因,是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角色对同一概念的理解是不完全一样的。所以与其笼统地说:“早一点”、“快一点、”“马上”等这样模糊的要求,还不如在日常生活中给幼儿建立一个准确的时间观念,然后再对幼儿提要求时则具体说定一个时间,如几点几分。在一次偶然的事件中我清楚的体验到,平时吃饭总有那么一两个吃得很慢很慢,别的小朋友们都睡了,他们还在慢慢地吃着,数着碗里的饭粒,你怎么说快点快点都没用,我转身时看到墙上挂的时钟,于是第二天吃饭时我对所有小朋友们说:“大家看清楚时钟现在是十二点整,我要在十二点半时收碗,所有小朋友们都要吃完哦,没吃完的我也要收掉,但也不能太快,不要噎到,十二点十分之前也不能放碗哦。”听我这么一说所有小朋友都在十二点半之前吃完了饭,以后再也不用我去说,天天如此。又如,如果你对孩子的某种行为不满,要避免笼统地指责“你这个孩子……”,而应该具体地说“你这个行为……”,“你这件事……”。因为你真正不满的是他的某个行为,而不是他这个人。 2) 让幼儿明白所犯的过失与后果间的联系。如,孩子不好好吃饭,父母可以由他去只有在他饿了再吃东西时告诉他不好好吃饭与挨饿的联系。许多父母抱怨孩子不吃饭的同时,又给他们零食吃,孩子们感觉不到不吃饱饭挨饿的后果,父母的批评也是徒劳的。 3) 告诉幼儿正确的做法。责罚只是一种教育的手段,而不是教育目的。在对孩子进行责罚时,必须教给幼儿做事的正确方法。最好是给幼儿做些暗示,让幼儿自己去思考并作出判断。 3. 要尊重幼儿,不要让批评惩罚伤及幼儿的自尊心。 1) 不要挖苦嘲笑幼儿。如不能对幼儿说“傻瓜”、“笨蛋”、“亏你想得出这么愚蠢的办法,你可真聪明”等,因为这些伤害性语言会严重打击孩子的自尊心。 2) 不要在公开场合批评惩罚幼儿。因为经常在公开场合被批评,将会使孩子失去自信心和自尊心。 3) 不要因为一时一事的错误,而否认幼儿的一切。孩子做错了事,而否认其一生的发展是不对的,这样会使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这种心理甚至会成为其一生发展的一个障碍。 4) 批评幼儿应该就事论事,不要以偏概全。不要因为幼儿一件事没做好,就说他什么都做不好,更不要因为幼儿一时的错误,就全盘否定幼儿,把幼儿说得一无是处,禁忌:“你总是……”、“你肯定……”、“你从来……”。 5) 不要在自己感情冲动的时候,批评幼儿。批评不是目的,批评的关键使幼儿知错改错,批评和发火不是一回事。在获知幼儿犯错误后,成人要调整好自我的情绪,保持平和而理性的心态,采用适度的语言和行动,对其进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既纠正了幼儿的不良行为,又没伤及幼儿的心灵。 4. 要一事对一事,不要翻旧账。不要因为幼儿做错了一件事,就把他以前的一切错误一一数落,否则会大大地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会让幼儿觉得他在老师或家长面前永无“翻身”之日,进而自暴自弃。 5. 不要以威胁的方式惩罚幼儿。威胁会使幼儿长时间地处于心理负重状态,不利于他们的心理的健康成长。 案例:开始上课了,老师说:“小朋友们请坐好”其他小朋友们都坐好了,胡一帆还在跟旁边的小朋友说着悄悄话,老师将胡一帆拉到她的面前,然后对他说:“胡一帆,你告诉老师,为什么老师拉你到前面,刚才你哪儿做错了?” 胡一帆怯怯地回答说:“我不应该上课了还没坐好。” 老师问:“还有呢?” 胡一帆说:“和婧婧说小话。” 老师说:“其他小朋友,还有谁刚才没坐好,在说话了?范静茹,你下次注意了,别下次轮到你……。所有小朋友坐好了!” 胡一帆今天受到了直接的批评教育,明天他大概可以快乐了。可是范静茹呢?她就很难有快乐了,因为老师已盯上了她,她随时都会有被老师揪出来批评的危险……,背着这样的心理负担,她或许会吃不好,睡不香,玩得也不会开心。因为有一双眼睛一直在盯着她…… 因此,我们不要对幼儿说“你敢不听话,老师不要你了。”、“你不听话,我告诉老师,让李老师批评你”、“你不听话,让你爸爸揍你。”、“你不听话,我告诉你爸爸妈妈,让他们来收拾你!”“你再尿床,我就把你的小鸡鸡剪掉。”等等,因为这样的威胁语言会给孩子带来不该有的持久的恐惧感和不安全感。 6. 批评惩罚不宜过多,过滥,要因人而异。过的批评惩罚,会使幼儿自卑;过滥的批评惩罚,会让幼儿对批评惩罚产生“免疫力”,而使批评惩罚失去其应有的教育效果。批评惩罚还要因人而异,对于有自卑心理的幼儿,应尽量少批评,因为他们的自信心十分脆弱,任何不当的批评都会使他们变得更加缺乏自信心;对于过于敏感的幼儿,也应尽量少批评,因为不当的批评可能会导致他们变得更加忧郁。

全部展开 收起
匿名用户    2012-04-02 2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