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推荐
相关专栏
绘本阅读
从绘本中找到孩子“贪多”的解决方案

“从前从前天很矮”,看到这样的书名就觉得是一本有童趣的图画书。更何况,这本图画书源自一出儿童剧,想象得到这样的情节设计在舞台表演时,会给现场的孩子们以生动有趣的感觉,当然也会很热闹。

我没有机会观剧,但我反复和孩子们看了这书,而且我还和孩子问了几乎同样的问题:天还会降下来吗告急亲?

以前天很矮,天上的人和地上的人可以直接沟通。地上的人只要伸伸手就可以从天上拿这个,取那个。多好啊!孩子们赞叹道。天上的人也平静地看着地上的人间喜剧。

可是,一个孩子和他的宠物猪改变了一切。因为他俩的取用了过多的东西,而且涉嫌浪费,这是非常可怕的---因为有个规定是浪费东西,天就升高。于是,天慢慢升高。可是不守规矩又聪明的小男孩依旧可以从天上获得很多食材,做着色香味俱佳的食物,天只好越来越高。

天上的人们都有着神奇的本领,可是却不准他们出手改变地上的现状。天上有个孩子和他的宠物,却菠套想帮助地上的孩子。这下更坏了,天上地下都有违反规定的行为,天只好升到现在这么高了。

一切都那么顺理成章,无论是地上娃的“贪心”,还是天上孩子的“越权”,他们都没有遵守规定,只好接受这样的“处罚”---天不再是和谐共处,而是遥不可及

成长有成本

这样的故事孩子们是喜欢的,也是符合儿童成长心理的。可是,对于天就这样升高,估计孩子们会有不甘:天还能降下来吗?

这个问题,其实省略了孩子们的一个承诺:如果我们不这样了,天还能降下来吗?

这个问题成人应该没有答案,可是对于孩子来讲,他肯定希望能降下来,能够跟天上的人儿交朋友---如果,他相信天是这样升上去的话。

抛出了以前天不高的状况后,顺手给孩子们提出了禁止性要求;阅读中的孩子会自动地接受。是不是也预示着这样的条款对于孩子而言是很难约束的,孩子终归是孩子,有别于成人,会对规矩做些破坏。

而且,不论天上地上,都是孩子和动物一起犯事---是不是也在暗示着我们,其实孩子和动物们其实是一样的,动物本性,有着动物欲望,对多有着更多的追求;而且,在碰到社会性,或者成人的约束是,很难控制住自己,未必能够完全……只不过,要他们承担这样的责任?

我们可以期冀成人的包容,慢慢陪伴孩子形成自律。有时候,一些些“剥夺”是不是也可以加快孩子的成长呢?

教化也教育

童话里的教育性必不可少,一般而言,童趣还是要优先与教育性的。所以,天上地下,两对孩童和宠物,他们都没有守着让天地和谐的规矩---而这个规矩是成人预设好的---地上的人不要“贪恋物质”,天上的人不要“越俎代庖”。

细细想来,天上地下的孩儿们要想守着这样不对等的规矩,本身就是个不可能的任务---现实中的儿童,总是希望自己能都多一些,再多一些;也愿意能够帮助到朋友—这个不是我们做父母的应该言传身教给孩子的吗? 

可是,童话里总被赋予了“驯化”儿童的功能,这一篇也不例外。我曾经在编儿童读物的时候点战,经常会为故事中出现的“反面角色”而纠结---有些孩子需要“榜样示错”,而我认为更多的孩子需要事先的客观描述,让孩子知道言行的适当性与否,需要正面的引导。

但自古以来的童话总是有很多“教训”让孩子来承担。

从前从前天很高,因为小可太贪吃,加上小天乱帮忙,从此从此天变高。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本书在亲子共读以后,孩子会容易得到“不要贪心、不要浪费”的警醒。

那么孩子会以怎样的视角看待这样导致天变高的行为呢?

是不是在纠正、规范孩子们的过错时,尝试采取宽容与理解的态度呢,当然也应该有应有的“惩罚”---只不过,这个规律是天定,能用自然来替代吗---逆天的行为,可是,孩子又会有什么样逆天的行为呢?

或许,图画书中的深刻教训,正是要调动大人们开始思考。我们如何跟孩子谈到这样的一个轻松的话题,如何跟孩子说到贪心和节约?

在我们过去的阅读中,《渔夫和金鱼》《渔童》等经典故事都涉及到贪心的话题,不同的是,这些教化故事皆以贪婪的成人展示给孩子,还有没有跟《从前从前天很矮》一样的以儿童为“坏榜样”的呢?《贪心的小狼》算是一本,说的是一个饥肠辘辘的小狼来到绵羊公园,想抓几只绵羊来填饱肚皮。在此之前他想先看看公园有几只绵羊,便站到树上,用一只望远镜看了起来,一只、两只、三只……一百只!等它数完,小羊一个都不见了。


《玩具太多了》比《贪心的小羊》更具备“教育性”。赛赛的玩具太多啦,大个儿的,小个儿的;叮叮当当的,安安静静的;电子书、电子游戏、足够开个动物园的毛绒玩具、能组成海陆空战队的飞机火车和轮船……天哪,简直多得数也数不清!

看起来这是不少孩子都有的问题,玩具怎么都不嫌多。怎么办呢?故事中的妈妈终于受不了了,要让赛赛丢掉一些玩具。可是,每个玩具都是他的最爱……要是再配合着读读《多了》,效果会更好。

喜鹊不断地囤积各种各样的物品,直到同巢穴和树枝一起坠落,终于明白了“少即是多”的道理。那些喜欢不停地买玩具的孩子,还有那些过度追求物质主义的成人,也许都可以从这本书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有评论称,这是一个“关于贪心与物质主义的警示故事”。

可见,我们的生存空间是否宽敞,要看我们要得多,还是要的少。

李一慢,儿童阅读专家,新阅读研究所研究员。

1952 宝5岁5个月15天
返回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