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推荐
相关专栏
绘本阅读
亲子共读学前性教育:神秘的性淡定看

我是谁生得,怎么生,怎么来,这样的问题迟早会被孩子问到,必定会把神神秘秘的性(相对于这个世代的家长而言的形容词)教育引领出来,而我们又该如何解答呢?

对于有阅读习惯的家庭,通过阅读图画书可以很好地、间接地告诉孩子答案。

男孩和女孩:哪点不一样?

要是我们大人就会想,哎呦喂,这男和女的区别可太大了,从哪说起啊!可是,孩子本来认为大家都一样,只是分大小(毕竟总是会接触到爸爸妈妈的裸体,而我们大人一般会说你长大了也这样)。慢慢他们才发现,同龄的孩子“我站着撒尿,你蹲下嘘嘘”---这样的大发现让他们觉得惊奇,于是探究开始。

于是“小鸡鸡”成了问题和答案。小鸡鸡的同与不同,有与没有,成了性别认知的最初判断。当然,这样的判断必然只能生理上的。

这个话题现在已经很容易对付了。小鸡鸡是最广为人知的幼儿生殖器花名,大多数特指阴茎,也经常被说成女孩也有小鸡鸡。我们可以看看《小鸡鸡的故事》,了解了小鸡鸡的构造和卫生。也可以看看《萨琪到底有没有小鸡鸡》,知道孩子心里想的有无小鸡鸡的区别有多大---也就知道了小鸡鸡不能作为社会行为的分水岭。

如果孩子对“长大了”就遮饥亲不一样的个别问题有着持续的好奇,比如“大人身上的毛”,有本《毛茸茸》读起来估计能解决这个具体的问题。而且,不仅毛茸茸的问题,也讲到了生殖器的区别、胸部将来的不同等等。

我挺喜欢一本很低幼的《托德和马琳》,从五官开始细数男娃和女娃的相同,只在他们脱光光在阳光下玩耍时才让小读者们看到那一点不同。后面就转入过家家的情节,告诉孩子一个是妈妈,一个是爸爸,能“一家人”开心地玩一天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爸爸和妈妈:怎么有了我?

“我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伴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萌芽,或早或晚就会出现。相信现在的家长不在用一些“谎言故事”来搪塞了,“是妈妈生得你。”“当时你孩子妈妈肚子里呢。”这样的回答显然可以抵挡得住孩子的第一轮轰炸,之后的问题估计有些爸爸妈妈就得掂量掂量措辞,或者干脆还是给“糊弄”过去。

是啊,甭管小种子、小精子,怎么从爸爸那里进了妈妈肚子里呢?

这个问题的最好的读本就是《小威向前冲》,图文俱佳的一个童话,用孩子熟悉的一些体验,比如比赛、上课、学数学、“海盗地图”等,将复杂的生命起源描绘的简单明了,趣味横生,顺便还帮家长引出了遗传的话题。

如果你觉得可以不那么直接,有没有含蓄点的东方口味的?那就《人之初》性本善吧。这本由俩年轻人创作的很中国风的文字和图,估计也会暂时解决掉一些孩子的疑问。也会让女孩子觉得怀孕 生娃是件美好的事情。

如果你还不想把真相告殊佳诉孩子,请和他一起读一读《么么,么么,么么》,罗伯特·蒙施用幽默的故事,一个五岁的小姑娘从一个洞里掏出一个只会说“么么,么么”的小宝宝,然后到处找人来“收养”他。

好人和坏人:还是要防范!

本来以为孩童的性安全教育可以不那么早地开始,可是现实生活中把罪恶之手伸向孩子的越来越多。我们不愿意从小让孩子去区分好人和坏人,而且好人和坏人又如何能区分呢?!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告诉幼小的孩子,什么是自己的隐私部位,如果有人对隐私部位出手,把他当做坏人---即使有误会又何妨?

《保护自己的咒语》从一个幼儿园孩子的眼中,列举了一些有可能是坏人的陌生人特点,不是说要扰乱孩子的纯净,而是让他们多一些自我保护的“咒语”。

在《我不喜欢亲亲》里被拒绝的都是妈妈、叔叔这样的熟人,这样其实在告诉孩子有说不的权利!在我们注意或不注意的时候,会有些人不尊重孩子,随意地逗弄孩子—亲一个、摸一下,我们就要培养孩子拒绝的勇气和权利,也会锻炼孩子真正碰到骚扰时的处理能力。

主动和被动:适时最重要!

到底什么时候跟孩子亲子共读这样的图画书呢?

性别认知内容在孩子2岁后的自我认知敏感期,就可以开始了。生命起源的内容大致在孩子提出疑问的时候就可以客观描述了;而性安全教育,可随孩子的社会交往范围扩大及可以开始了,当然要先从私密部位的认知教育图画书的阅读开始。

但是,各家娃的阅读环境、家长的认识层次不一,把握一个原则是,当孩子就某方面有疑问时,我们就某套可以开始阅读相关图画书了。

重要推荐

如果你们家是个百科型问题宝宝,和他共读“砰砰跳科学图画书”丛书中的《神神秘秘的性》肯定有意思。

故事从一个寻找新郎的外星公主开始,鸡鸭猫狗草履虫,青蛙黑熊南山松,有趣的生物中的性话题,当然有我们人类的大问题,精子要跨越的四道障碍,胎儿的变化和出生,都能轻松解答。当然,这本手绘的图画书有几处写实,有几个概念解释,适合大点的孩子共读。

如果你们家娃已经不是简单的好奇宝宝,那就看看《小鸡鸡的故事》吧,啥都提到了:生理结构的不同、生命的起源和诞生、小鸡鸡的清洁、保护自己的私密部位不受侵害等等。书的作者说“小鸡鸡,是一个即使大声说出来,也不会觉得害羞的词。”

作者还说:小鸡鸡,会伴随男孩子经历各种各样的挑战,迈向成人的广阔天地。

女孩子也是一样。

学前性教育不用刻意,但绝不能回避。家长就要在这样自自然然的过程中,通过阅读,给出客观的、恰当的解释,分阶段地满足孩子的疑问和好奇。为青春期的身心发展埋下真善美的种子。


李一慢,儿童阅读专家,新阅读研究所研究员。

13792 宝1岁4个月7天
返回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