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推荐
相关专栏
今日关注
婴儿焦虑不可忽视,哪些宝宝易焦虑?

婴儿自出生后就具有了人类的一些基本情绪,如愉快、兴奋、紧张、痛苦、失望、焦虑、恐惧等。特别是6个月后,他们在心理上经历着两种与他们的社会化有着重要联系的感情反应,即“分离性焦虑”和“认生阶段”。

半岁以后的婴幼儿非常依恋母亲,盼望妈妈时刻在自己身边。8个月的婴儿会经常关注着妈妈,一旦妈妈从自己的视线中消失,就表现出哭闹不安。1岁左右的孩子,当妈妈上班或外出时,常常哭喊着不要妈妈走,有的扯住妈妈的腿死活不放,仿佛一松开手,妈妈就再也不会回来似的,这就是“分离性焦虑”,是婴儿期成长过程中的正常情感反应。这种状况只有在经历了母亲多次离开的体验,且知道母亲离去后会很快回来后,才会逐渐好转。

对待处于“分离性焦虑”期的婴儿,大人一定要理解他们的情感需要。如果试图忽视他们的情感,不理睬他们的哭声,生硬地扳开他们搂着父母的手,甚至把他们关在小屋里或围在栏杆里不让他们跟着父母,孩子感情上的焦虑就会更强烈。如果想趁着他们玩的时候偷偷地溜走,这样只能成功一次,下次他们就会牢牢地盯紧父母,不让离去,对大人产生强烈的不信任感。要想消除宝宝的焦虑情绪,就要尽可能地减少离开孩子的次数,尤其是不要丢下他一个人。如果必须离开,要用婴儿能懂的语言告诉他,妈妈要离开他一会儿,但很快就会回来的,让孩子有这种思想准备。妈妈出门前,要营造出宽松、愉快的气氛,用玩具逗逗孩子或搂抱一下宝宝,使他得到一定的情感上的补偿或缓解他对妈妈离开的紧张情绪。2~3岁的孩子逐渐理解上托儿所与父母分离是必然的,也是暂时的,因而焦虑情绪不是很强烈,适应暂时性分离是比较容易的。

大人与孩子分离时间较长时,孩子往往一开始不停地哭闹,随后便只好接受现实并予以配合。而父母回到家之后,小儿便会以愤怒或对抗的态度对待父母。这种情况要持续好几个小时,甚至好几天之后,才能原谅父母离开他们而与之重归于好。当父母不得不较长时间离开孩子时,让孩子看看父母的照片,从电话上或录音机上听听父母的声音,穿上父母的衣服或戴上妈妈的首饰,都可以减轻孩子因和父母意外的离别而对之造成的伤害。

婴幼儿的焦虑情绪除了因父母分离造成之外,还有些情景也同样会出现,但往往被大人们忽视。如频繁地更换保姆或抚养人,经常变更孩子的生活环境,家庭气氛紧张、父母吵架,严厉地训斥孩子,突然把爱转移到别的孩子身上(如妈妈又生了一个小弟弟,家里来了亲戚的孩子)以及生病住院、打针吃药等,均会引起婴幼儿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如果这种情绪持续存饥惠在,必然会给孩子造成许多不良影响,会出现食欲下降、睡眠不安、情绪不稳、闷闷不乐、好发脾气等,严重者可形成“儿童焦虑症”,影响孩子的身心发育。笔者接诊过许多这样的患儿,一个7个月的婴儿被妈妈训斥了几句,就几天不吃奶、不找妈妈;1岁半的小女孩,在半年内换了3个保姆,使孩子整日郁郁寡欢,经否迷厘常夜间睡眠不安,不停地咬手指甲;一个原来十分乖巧听话的2岁多的小男孩,自从送到托儿所后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回家后就无故发脾气、摔东西、经常哭闹;一个3岁的孩子,从小在姥姥家长大,只因小姨生了个小宝宝,全家人的注意力暂时转移到新出生的孩露揭子身上,她就表现得焦虑不安,任性哭闹,不许妈妈去抱小表弟。

分离性焦虑是婴幼儿个性化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现象。值得欣慰的是这种焦虑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在1岁半~2岁半期间,幼儿会更容易与父母分离。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孩子逐渐理解你是他的世界永远的一部分:即使你不在他的面前,你仍然是存在的,即使走了,你还是会回来的。这时候孩子已经能较好地调整他自己的情绪了。

焦虑情绪是婴幼儿健康心理的“杀手”,过多的失望、焦虑、痛苦或孤独的情感经历对幼小的孩子是不利的。婴幼儿还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情感需求,因此,父母应细心地体察孩子的情绪状态,及时弥补感情上的欠缺,尽量多和孩子相处,使孩子产生安全感,让孩子始终生活在爱和亲情之中。

22973 宝10个月27天
返回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