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八卦  >  帖子详情

娱乐八卦

 发帖:42302713  用户:49971289

 [娱乐星闻]被迫当小三的杭州第一美女

楼主

朵朵闪闪

2个宝宝 LV.13

她是曾经的杭州第一美人,他是和徐志摩齐名的才子。

人都说“天下女子数苏杭,苏杭女子数映霞”,这是最俗气不过也最罗曼蒂克的“一见钟情”。

她与郁达夫,爱时恨不能朝朝暮暮,别时却饱受屈辱和“绯闻”,两个人纠缠12年,用“爱恨情仇”一句形容在贴切不过。

人生若只如初见

那个民国的上午,是王映霞能清楚记住一辈子的时刻,她晚年在回忆录里写道:

“1927年1月14日,午前十时左右,这是一个我无法忘记的日子和时刻”。

就是在这天,王映霞遇见了一个在她生命中无法绕开的名字——郁达夫,所有的因缘爱恨都从这次初次相遇开始。

1927年1月14日,友人孙百刚家中,民国才子郁达夫遇见了20岁的王映霞。

这天郁达夫在自己的日记(《日记九种》)里这样描写他们的初遇:

“从光华出来,就上法界尚贤里一位同乡孙君那里去。在那里遇见了杭州的王映霞女士,我的心又被她搅乱了,此事当竭力的进行,求得和她做一个永久的朋友……南风大,天气却温和,月明风暖,我真想煞了霞君。”

本就生得貌美的王映霞今俗,“面如银盘,眼似秋水,挺直的鼻梁,窈窕的曲线”,当时被称为“杭州第一美人”,更因为体丰肤白,还有“白荸荠”的称号。

虽然王映霞自己说“我知道自己长得美,但但绝不是天下第一美人”,但是这天到好友孙白刚家里做客的王映霞,却是极为出色的。

“一件大花纹模样鲜艳旗袍,衬托出发育丰满的均匀身材,像一朵夏天晨光熹微中盛开的荷花”,正是“王映霞这丰肥的体质和澄美的瞳神”,一下子迷住了郁达夫。

这一年王映霞20岁,郁达夫32岁。

才子遇佳人,郁达夫对王映霞一见倾心了。

我也醉了,醉了,啊啊,可爱的映霞,我在这里想她,不知她可能也在那里忆我?

在这一天之前,郁达夫还是一个会因为家中贤妻邮来冬衣,而想到回家去“与筌君报头痛哭一场”的思家男子。

在这天之后,郁达夫开始对自己心中的“女神”念念不忘。他自己在日记写道:“荃君信来,嘱我谨慎乡趋降为人,殊不知我又在为王女士颠倒。”

而在王映霞的记忆力,对郁达夫的初次印象也是颇有好感。也许是因为她读过《沉沦》的缘故,这让王映霞对于小说家本身就带有了好感。

《沉沦》是郁达夫的名著,也是中国第一部短片白话文短篇小说集,在那个时代曾经风靡一时。很多以后,王映霞曾在回忆录里描述她和郁糟勒达夫的初见,就像粉丝遇见了偶像:

“他身材并不高大,乍一看有些潇洒的风度。”

“说我对他有好感步入说是好奇,说是爱慕不如是敬佩。”

爱是心头的一颗朱砂痣

在郁达夫竭力接近,与毫不掩饰爱意的追求之下,很快,本身就对他有好感的王映霞也慢慢和他靠近。两个人一起出游,一同饮酒,一同畅谈,颇为投趣。

但是才子佳人的故事原本就是一波三折的,就像是郁达夫的同学徐志摩遇见林徽因一样。

原来郁达夫家中早有原配,就是曾为他邮来冬衣,嘱他“谨慎为人”的孙荃,而王映霞又出身书香门第,不想与有妇之夫有染,另外她自己也是早有婚约的。

郁达夫与孙荃

于是在思前想后之下,王映霞还是下定决心返回家乡杭州。不想,得知她“离讯”的郁达夫早已断肠,狂追不舍,又追到杭州去。

王映霞本姓金,校史过继给外公杭州的名士王二南,改名换姓的她婚姻大事自然是随 长辈外公做主,郁达夫凭借自己在旧诗词上的不凡造诣,取得王二南的欢喜,遂得自己的心意,抱得佳人归。

“映霞:两月以来,我把什么都忘掉。为了你,我情愿把家庭、名誉、地位,甚而至于生命,也可以丢弃,我的爱你,总算是切而真挚了。

就像郁达夫在给王映霞的情书里写的一样,当时三十多岁的郁达夫,完全像个深陷情网的少年,这种狂热的爱意化作每天一封的情书迅速湮没了王映霞的理智。

最终被感动的王映霞回信绵绵的道:“我也爱你,之死靡他……”

得不到的爱情就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永远在骚动不止,再加上外公的支持,两人很快结为爱侣。

于是,一场艳绝的婚礼在1927年6月,杭州西子湖畔成行,才子佳人,名动全城。这段姻缘轰动一时,被后人称之为“现代文学史中最著名的情事”之一。

富春江上神仙侣

婚后,两人在上海度过了一段温馨融洽的日子。原本就是因为爱情而结合,又有什么理由不幸福。

于是郁达夫则用他那一手妙笔生花的文字,细细碎碎地记录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以及自己与王映霞从相识到相恋以许多不为人知的闺中秘事,并美其名曰“日记九种”,刊登在报纸上,一时间洛阳纸贵。

起初这让王映霞是很生气,但是后来她就原谅了郁达夫,因为《日记九种》带来的收入一下子让他们成为了中产阶级。

生活的富足惬意并没有一直以来想像“鸳鸯蝴蝶”般爱情的一帆风顺,结婚七年后,随着日子越过越平淡,郁达夫察觉到婚姻生活隐约有一些不安的味道……

一直想把自己婚姻生活“维护成偶像剧一样精致美好”的郁达夫,决定携王映霞回到她的家乡杭州生活,远离上海。

1933年4月25日,郁达夫航王映霞举家迁到杭州,这次搬迁,也开启了两个人恩怨离恨的开始。

刚到杭州的两个人的关系相较于在上海还是有所改善,过了一段浓情蜜意的日子,3年后郁达夫和王映霞还一起营造了“风雨茅庐”——一栋不中不西的花园洋房。

在杭州的日子是两个人最为恩爱的日子,也因此传为一段佳话,一时被称为“富春江上神仙侣”。

风雨茅庐几度离恨

王映霞家乡杭州如鱼得水,凭借着自己的容貌和才情,很快在上流社交圈里成为声名远播的“明星”人物。

郁达夫曾说:“王映霞奉行名媛做派,布衣暖菜根香,本非她的理想人生。”

但是身为文人的郁达夫,每日只是读书写作,不善应酬,显得与王映霞的圈子格格不入,于是1936年初,“风雨茅庐”还没有完工,郁达夫就远赴福州任职 去了。

风雨茅庐近照

郁达夫这一走,没有了郁达夫的约束,新建成的“风雨茅庐”便成为了王映霞交际的“太太客厅”,社会名流达官贵人纷纷出入其中。后来与王映霞传出“绯闻”的许绍棣和戴笠,都在其中。

也是因为这两个人,直接导致后来郁达夫和王映霞情变以致于在闹得风风雨雨之后愤然离婚。

许绍棣其人,就是郁达夫后来在狐疑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提到的“那个让我家破人亡的党部先生”。

当时任国民党浙江省党部主任的许绍棣,和王映霞因为交际而相识。1937年杭州沦陷,郁达夫没有回来,王映霞带着老母和三个孩子,随丧偶的许绍棣一家避难在丽水,两人因为走动频繁,逐渐生出绯闻。

再有花花公子戴笠与王映霞之间也被传有艳闻。甚至写现代爱情诗的汪静之,还在遗作《王映霞的一个秘密》中说郁、王离婚的主要原因是王映霞与戴笠关系暧昧。

那个时候的郁达夫听到传闻,愤然之下,与王映霞争吵,大吵之后,王映霞离家出走,至此,两个人的情变开始如闹剧般展开。

王映霞出走之后,郁达夫在《大公报》上登“寻人启事”,说妻子与他人有染,卷走钱财,抛家弃子,让王映霞下不了台。

由相熟的朋友出面劝说,他也念及家庭和多年的感情,又在报纸上登出“道歉启事”。然而他们的婚姻,也在这伤害里裂了痕,再无从修补,每日伴随着他们的是吵架和猜疑。

在又一次因为小事吵架,王映霞负起出走之后,郁达夫竟然发现了她走时匆忙留下的三封信,并被他乘称作是王映霞与许绍棣的情书,愤然之下,郁达夫将信印刷数份分发至亲友,一时之间,又闹得兴师动众。

不解气的郁达夫又在妻子晾晒的绸衫上写下著名的“下堂妾王氏改嫁前之遗留物”的字样,这一行字是王映霞心中永远的痛。

再加上王映霞一直对郁达夫没有和原配妻子孙荃离婚,觉得郁达夫只是把自己当做小妾,最终夫妻二人反目,在新加坡恶脸相向。

郁达夫推出《毁家诗纪》,详细叙说王映霞与许绍棣的“热恋情事”,而王映霞也以《一封长信的开始》和《请看事实》相回应,在报纸的推波助澜下,这对当年的“神仙侣”最终以“协议离婚”而分道扬镳。

12年的婚姻,最终在新加坡惨淡散场。

岁月淌平的爱恨

并不是爱恨太平淡,只是岁月太长,你我太渺小。

很多年过去,曾经一度相爱得轰轰烈烈的两个人也在时间的长河里,各自有了各自的结局。

1945年,郁达夫在印尼半岛的苏门答腊,被日军杀害,终年49岁。生前,曾迎娶一名华侨女子何丽有为妻。

1942年王映霞在朋友的牵线下,嫁给嫁给一位富有商人,找到了陪伴自己下半生的良人——钟道贤。

好像王映霞每次结婚都能引得全城围观。1942年,钟道贤给王映霞的那场轰动当时的婚礼,足以洗刷她从郁达夫哪里收到委屈和屈辱。

人都说她,“一生传奇皆因情,爱到荼縻花事了”,王映霞自己在晚年的回忆录里这样说:

“如果没有前一个他(郁达夫),也许没有人知道我的名字,没有人会对我的生活感兴趣;如果没有后一个他(钟贤道),我的后半生也许仍漂泊不定。历史长河的流逝,淌平了我心头的爱和恨,留下的只是深深的怀念。”

相爱很容易,相守却很难……

生活从来就不是童话故事那样精致美好,再绚丽的爱情,回到生活里,都是红尘烟火,柴米油盐,再俗气不过的事情。

但是就是这种俗气的幸福,恰恰是很多人在年少时轻视,在悔恨处遗憾的。

Kenwa

宝宝15岁10个月10天 LV.24
1楼

那些婉约的、动人的、凄美的爱情故事,都发生在战乱的年代。

2017-03-11 10:17
收藏 返回
顶端
扫码或保存
邀请好友扫一扫分享给TA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