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和世界的第一个联结通道是由母亲建立的。母乳喂养、肌肤相亲、一言一语、一歌一笑,等等,都是在打通和拓宽这个通道。亲密母子关系是亲密父子关系的前提,孩子与父母间亲子关系的质量,又决定了孩子未来和整个世界的相处质量。
1
被严重低估的母子相处价值
女性角色在几千年的人类发展史中有了很大变化,由家庭人变为社会人。但人类的天性在过去三千年中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几千年前降落在草丛和兽皮上的孩子需要母亲的怀抱,几千年后在电子仪器监护下和高档婴儿产品包围中出生的孩子也需要。
母亲是孩子早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生命最初的几年,是人生的黄金期,几乎奠定了孩子一生发展的基础。
不幸的是,很多母亲却在现代生活中失去母性,尤其是一些学历高或事业心强的女性,由于她们过分看重自我奋斗的价值,且严重低估母子相处的价值,不能很好地协调自己的自然角色和社会角色间的矛盾,经常为了一些眼前的现实利益,很轻易地放弃作为母亲的义务。
幼年的孩子如果缺失了这两样东西: 丰富的语言交流和母爱的温暖,正常的生命潜能就有可能无法被激活。
我认识的一位妈妈,孩子出生后,本来奶水很好,三个月产假结束时,为了心无旁骛地工作,硬生生给孩子断了奶,并把孩子交给婆婆带。婆婆虽然和她住一个城市,但离得比较远,她只是周末去看孩子一下,吃顿饭,然后就走了。
婆婆本身不爱说话,也很少带孩子到外面玩,经常让孩子看电视或自己玩,并且为了家里的整洁,只让孩子在专门辟出的“儿童房”里玩,不允许到其他房间玩,迈出“儿童房”的活动基本上只限于坐在客厅看电视。
到3岁要上幼儿园时,才发现不对劲。孩子语言障碍严重,基本上不会和人交流,且十分胆小,随便一点声音都会把他吓得躲到奶奶怀里,好久不出来。对妈妈似乎没有感情,很少表现出一般孩子吊训实对母亲的亲近和留恋,但情绪却十分不稳,经常发脾气或大哭。这位妈妈后来带孩子去医院看心理科,被诊断为“自闭症”。
我曾和一位某三甲医院心理科的医生交流过,他说 现在罹患自闭症、多动症等神经官能症的孩子 越来越多,就诊的孩子往往有较为典型的成长经历。如 90%以上在幼年早期和母亲有较长时间的分离,由老人或保姆带大。
而 负责照看孩子的老人或保姆如果对孩子管得太严,包办太多,或经常把孩子交给电视机,不注意和孩子的互动交流,几种原因加起来,很容易造成这些孩子的心智无法正常发育。 年龄叹概越小、和父母相处时间越短,孩子的症状越严重。
2
失去母亲,就是失去整个世界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 所谓母亲的技巧,我们指的是她和孩子合作的能力,以及她使孩子和她合作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无法用教条来传授的。每天都会产生新的情境,其中有很多地方都需要应用她对孩子的领悟和了解。她只有真正对孩子有兴趣,而且一心一意要赢取他的情感,并保护他的利益时,才会有这种技巧。
中国民间有种说法,孩子要屎一把尿一把地亲自拉扯才会亲,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血缘固然是一条纽带,但仅靠血缘沟通亲情,恐怕不够。如果和孩子早期相处不足,彼此间的情感联结就会比较稀疏,而这种联结是有时间段的,错过了就很难再建立新的联结。这一点也已被现代心理学研究所发现和证实。
“宁死当官的爹,不死讨饭的娘”, 一个孩子失去父亲是失去了世界的完整,而要失去母亲,则是失去了整个世界 。
我的一个好友,她一岁半时被送回老家由奶奶来抚养。当时交通不便,且父母工作忙,再加上弟弟妹妹相继出生,她直到4岁才再次见到父母。父母在她眼里完全是陌生人,别人让她喊爸爸妈妈,她很想喊,可是喊不出来,为此遭到批评。两年后,父母准备把她接到身边。当她知道这件事时,恐惧大于兴奋。
为了见到父母能叫出“爸爸”、“妈妈”,一个6岁的孩子,居然独自藏到一个没人的地方悄悄练习这两个发音,尤其是“妈妈”这个音。她说父母是有文化很善良的人,他们也想努力爱她,彼此都做了最大的努力。
她后来克服心理障碍,终于学会了喊爸爸妈妈,但和父母的隔阂却一生也不能消除。用她的话说就是:“ 我和父母之间永远也不可能有弟弟妹妹和父母间那种贴心贴肺的感觉,我永远觉得自己是个孤儿 。”
3
工作忙不是借口
在我女儿圆圆一岁三个月时,她爸爸到南方工作,我坚持不把孩子送到远在外地的奶奶家,一定要亲自带孩子。上班时,把圆圆送到附近一个老太太家,下班接回来。当时能一边看护孩子一边把饭做熟,已是不容易,总顾不上收拾自己。记得有位同事开玩笑对我说,你以前挺精干一个人,怎么有倘报了孩子就变成这样了?
真难想象自己当时的形象是多么的不堪。过分忙累,让我的血压降到要休克的程度,医生甚至建议我卧床休息。因为和孩子相处的每一天都有许多快乐,所以我当时并不觉得有多苦。也哭过两次,总体感觉一直充实而幸福,孩子也用她日后的良好表现回报了我。
人在感情上很少能愈挫愈勇,越是感情不满足的人,越是变得敏感、斤斤计较 。孩子的思念没人理解,而且孩子不懂得如何去化解痛苦。 情感上的欠缺必定会在生命中留下一些无法痊愈的内伤,即使不出现品行方面的问题,也会影响到未来的生活质量。
比如有些年轻人在恋爱或结婚后,不会和伴侣相处,要么过分依赖,要么过分苛刻,总扮演情感的伤害者和被伤害者角色,也有人心底自卑,外表傲慢,身上有种说不出的别扭,难以和他人合作相处。 这些成年后的问题,往往可以追溯到他童年时期在情感和安全感方面的欠缺 。
爱,就是为了在一起。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话:“ 母爱不应建立在抽象的理性认识上,应建立在情感基础之上。 ”对父母来说,在一切养儿育女的目的中,没有比和孩子在一起本身更重要的目的! 一切因出于功利的或“教育”的目标牺牲和孩子相处的行为都是得不偿失的。
孩子3岁前千万别离开爸妈住 幼年安全感影响一生
案例一、奶奶要把6个月孙女带回老家
一位朋友最近向小编诉苦,奶奶要把6个月的孙女带回老家。朋友担心宝宝离开妈妈会没有安全感,以为妈妈抛弃了他,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但是奶奶说没事儿的,孩子三岁之前没有记忆力,更不会有什么安全感之说。
案例二、爸爸妈妈把2岁女儿丢在老家 女儿留下阴影
一名资深网友qingkongpiaoxue在博客里说:“女儿的记忆力真的很不错哦!两周岁左右的事现在还能说出来,两周岁时搬的新家,现在到以前人民公园租的房 子那儿,女儿就会说看这就是我们的旧家。两周岁六个月,唯一的一次把女儿放老家,我和老公出去旅游了。 女儿现在不能听爷爷说把她带回老家,她会说:‘我不会回老家的,那次爸爸妈妈把我放老家,他们就去北京玩了!’ 说的好可怜!以后出去玩一定要把孩子带上!”
专家:4个月-3岁是安全感形成的关键期
亲子专家林文采博士指出,宝宝4个月-3岁是安全感形成的最关键时期!如果宝宝此时得到充足的心理营养,那么就能够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否则就将终生寻找,焦虑和缺乏自信可能会长期相伴了。
到4个月以后,孩子开始认识妈妈,或其他重要他人,这说明他在意识中开始半分化,意识到妈妈和自己并不是完全一体的。但这个阶段的孩子,依然无法和妈妈真正分离。
人类是早出生三年的动物,在前三年必须依赖成人的呵护才能成长。一旦和与他最亲密的妈妈分开,他就会感觉到恐慌,例如每天早上妈妈去上班时,他可能会哭得非常凶;和妈妈一起出去玩,即便放开了妈妈的手,也会不时回头看妈妈是否还在。只有看到妈妈,他才会觉得安全。
直到3岁以前,安全感对他来说都是如此重要,就如同生命一样。
婴儿期建立的安全感将影响孩子一生
研究依恋的美国心理学家曾指出,在婴儿期没有建立强烈和安全的依恋关系的孩子,一生中都将缺乏与他人建立深入而亲密的人际关系的能力。
这种论断也许有些绝对,但其他的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在婴儿时期与父母建立良好依恋关系的孩子,到3岁半时,社交能力比未曾建立良好依恋的同龄儿童更为活跃,较多地受到同伴的欢迎和追随,富有同情心,表现出有领导才能。而那些没有良好依恋关系的孩子,容易胆怯退缩,对人不信任,缺乏自信心,情绪不稳定,难以和别人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对环境适应力差。
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就没有足够的力量去信任别人。当他连信任都不愿意去付出的时候,那就更不用说他能为对方负责任了。所以你会看到,安全感是一个人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石。人们常常要求自己的孩子有自信,希望孩子有力量,希望孩子勇敢,那么就要从小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生活中常有一些人即便成年了却依然很胆小,害怕做决定,害怕承担责任,这多半跟他小时候在这个年龄段时没有获得足够的安全感有关系。
宝宝3岁之前 最好别跟爸爸妈妈分开住
一个孩子与父母亲不亲,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在0~3岁或0~6岁的阶段有没有跟父母住在一起。否则,孩子一生都会觉得家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那个家。这种孩子的内心往往是孤单的、不安的,在智商和情商方面发展不及其他儿童,他们有可能更喜欢待在学校,或是长大之后更喜欢待在工作岗位。
爱,在孩子早期,就等于陪伴,高品质的陪伴。爱,等于时间,没有足够的陪伴时间,亲子关系就没有足够的厚度。一个物品用久了,你会舍不得扔,因为你跟物品之间产生了感情,你们之间的关系有了厚度。
====可能错过的精彩资讯====
关注微信公众号: 童乐会 ,微信号: nnn986 (长按可复制),
在该公众号菜单对话框回复下列关键词,就可获得实用的育儿资源:
回复: 三国 ,免费领取《三国演义少儿版》
回复: 阿凡提 , 免费领取《阿凡提的故事》全集
回复: 恐龙 , 免费领取著名绘本作家宫西达也的经典绘本
====关于 稻草人童书馆 ====
稻草人童书馆是专业的童书内容提供商,已出版《世界儿童文学名著绘本馆》)(南来寒主编,明天出版社)、《奥兹国仙境奇遇记》(东方出版社)、《小学生文库》(南来寒编译,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等数百种童书(均可在当当网等网店购买)。更多育儿和儿童阅读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账号: 稻草人童书馆 ,微信号: dcr-books (长按可复制)
为了更方便收到为您精心准备育儿资讯,请点击 订阅 我们的搜狐公众号: 稻草人童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