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妈妈困惑地给“静观育儿”微信留言:
罗老师,我的孩子5岁了。可是近来频繁发生的一些事情让我很困惑。比如我跟孩子说:去帮妈妈把鞋子拿过来。孩子回答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的话听到耳朵里,心里不好受。这个孩子是不是很自私、一点也不体贴?我该怎么办?
这样的问题,相信不少父母都遇到过。孩子“不爱分享”“太自我为中心”“很自私”这样的问题,也是“静观育儿”微信后台的高频问题之一。
没有生来就自私的孩子,多是父母后天教养的结果。所以今天的文章,题目叫做“论如何把孩子养成一个自私自利、冷漠的人”,其实是正话反说,希望通过对一些教养误区的解读,给父母们启发。
我们曾专门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探讨过孩子的“自私”问题。这里再简单说两点:
一、 3岁之前,电印孩子不懂分享,那是正常的,叫“自我”,不叫自私,这是由孩子们的发展阶段特点决定了的。
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外部世界,而且通过对外部事物的“占有”,在确定自己的边界和在这个世界的位置。所以,父母应该少贴标签,多尊重孩子意愿。
二、 孩子3岁之后还不懂分享,一般就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出现问题导致的。常见有两类教养方式会导致孩子自私:
1.孩子成长早期,父母没有给够孩子爱和关注。
比如本文开头的案例。通过后续沟通我们发现,这个孩子3岁之前主要由老人抚养,其后父母才开始逐渐卷入孩子的成长,给孩子立规矩。由于父母早期的缺席,亲子间的和谐关系没能建立起来,加上父母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多采取命令、指责、批评的方式,更难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发自内心的真情与关爱,亲子沟通自然难以顺畅。
追根究底,孩子抵触的不是规矩,孩子是在用冷漠和抵触行为,表达对缺少关注与爱的愤怒。所以,先与孩子建立和谐的、充满信任的亲子关系,再立规矩才可能有效。孩子也才能更自然、更有爱地与人相处,而不是把精力都放在和父母对抗上。
2.在孩子进入社会化的年龄,父母缺少必要的示范、提醒。
孩子3岁开始,社会化就提上日程了。可是,往往这个年纪,大人们仍然一口一个宝贝地叫着孩子,好吃的都是孩子第一个吃,或让孩子独吃。做任何事情都是孩子优先。一切仍然以孩子为中心运转。孩子只看见这一种人际模式,那就是你们都对我好,自然孩子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你们本来就应该对我好。
这些孩子没有机会享受到“关爱他人、与人分享”的乐趣,自然“体贴、有爱心”也就无从谈起。
所以说,父母的引导很重要。父母做好榜样,比如平日里有好吃的,第一个先给家里的老人尝,孩子看到了,也就学会了。而当孩子缺乏分享意识的时候,父母应该在旁边及时提醒,当孩子有分享的行为后,父母应该对孩子的恰当行为予以及时的肯定。这样孩子的“自私自利”行为就能逐渐得到改善。
具体来说,要避免养出自私自利、冷漠的孩子,下面的教养误区请避免:
总说孩子“自私”
如我们前文所说,3岁之前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是“自我中心性”。 受这个年龄段的认知水平所限,孩子还没有能力区分自己的需求与他人的需求,无法理解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他们常常把他人理解为自己的一部分,表现出一切与“自我”为主导与核心。
所以,父母要认识到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不要盲目地把孩子归类为自私的人,比如经常对孩子说“你怎么那么自私呀”,或者经常逢人就说“这孩子,真小气”之类的话语,都该避免或杜绝。
须知,孩子的心智发育尚未成熟,多数孩子对于父母的话是深信不疑的。如果父母经常这样说自己,在孩子自己的心中就会有这样一个认识,或者说是自我评判——“我是个自私的孩子”。如果这样的观念根深蒂固,孩子就有可能将剪丛“自私”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品质之一,成长为一个自私的人。
从心理学角度解释,这叫“皮格马利翁效应”,即你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
不尊重孩子的物权
所谓物权观,即帮孩子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维护自己的权力,同时又懂得室厉称尊重别人的物品。
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的物权,很容易导致孩子抵触分享、表现得自私。比如,可以回想一下,你是否曾经做过类似的事:随意把孩子的零食分给别人吃;把孩子的东西随意送人;强迫孩子把自己手里的玩具,给别的小朋友玩……
这样孩子会发现:原来分享是件这么讨厌的事情,一分享,我的东西就没了!对“分享”的体验这么差,孩子不喜欢分享,也就顺理成章了。
所以,父母需要尊重孩子的物权,包括允许孩子的一些霸道、独占、排他的行为,不要给孩子贴小气、自私的标签,不盲目地强迫孩子分享。尤其不要觉得孩子当众不分享,自己就丢面子。所有的孩子都这样呀!
其次,要在尊重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引导孩子分享。比如,询问孩子是否愿意分享时,明确告诉孩子:这个玩具只是给妹妹玩一下,它还是你的!比如,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充分利用榜样的作用,引导孩子学会分享;
或者,带孩子和更多小朋友接触,通过游戏或者日常接触,温和引导孩子分享。当小朋友和他分享玩具、食物等,要提醒孩子:小朋友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你,你开心吗?若孩子认可,可以进一步告诉孩子,如果你也能学着分享,小朋友也会很开心的。
让孩子看到分享行为带来的收益和快乐,但不要说教。等到孩子愿意将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别人,体验到分享不仅能带给自己快乐,而且该是自己的东西也并不会失去,孩子就会慢慢从抵触中走出来,乐于和他人分享。
孩子缺少同伴交往的机会
大部分家庭都处于独生子女的社会大背景下,现在的孩子所面临的一大困境,就是极度缺同伴交往。缺少小伙伴的孩子,会出现很多问题,其中“自私自利、冷漠”就是诸多问题中的一种。
同伴交往对孩子的社会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这也是为什么孩子到了3岁需要上幼儿园的原因。可惜,不少父母很宅,或者主要由老人带孩子,还有些父母因为自己抵触幼儿园而刻意不送孩子入园,等等,其实这些行为都是在阻断孩子融入集体、学习分享和爱的机会。
父母必须要知道,孩子只有在和同龄人在一起游戏的时候,彼此才是完全处于平等、独立的地位,他们既互相吸引又能相互模仿。彼此竞争和对抗的交往,才能丰富孩子的社会经验,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教会孩子注意他人情感的变化,学会关心与理解他人的情感,激发孩子与他人分享快乐和解除别人痛苦的愿望。
在交往中,孩子们一起解决困难,互相帮助,表现出自己的智慧、能力,从而认识到自己的力量与存在的价值,同时也能感受到他人的作用和集体的力量,从而正确认识自己。有了这些你来我往的互动,以及在互动中的思考与体会,孩子才能逐渐明白自己的需要和他人的需要,体验到分享的快乐、收获的喜悦等多种更为丰富复杂的情绪情感,才能真正脱离自我中心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父母本身就很自私
最后特别强调这一点,父母自己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我始终认为:育儿方法好学,但是父母自我的成长却更加重要且艰难。
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最基本和最深刻的榜样。父母在平时的言行中,表现出对他人不幸的同情、困难的帮助,对社会一种热心、关心的态度,会感染孩子,使他也慢慢学会去关心他人。自私的父母只能造就自私的孩子,别指望他替别人(包括父母家人)着想。
总之,面对自私的孩子,如果我们只是迁就、满足、溺爱孩子,那么孩子最终会变成一个真正自私的孩子;如果我们只是批评、甚至厌恶孩子、内心里远离这个孩子,那么,这个孩子将会成为一个缺爱的人。
相反,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孩子心中的“自私自利”,读懂孩子心里的那份“冷漠”是如何来的,去接纳他们,去爱和影响他们,那么孩子们就一定会得到健康的发展。
———————————————
静观育儿微信公众号“jingguanyuer”原创文章,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jingguanyuer”,获取更多育儿资源。
“静观育儿”是由罗静博士——中科院心理所博士,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委委员,积木宝贝首席教育官——主创的科学早教微信公众号,与爱奇艺同名脱口秀节目互为补充。创办至今,不仅坚持发送大量原创文章,还有免费的后台答疑。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在当下的早教市场良莠不齐的情况下,为有育儿困惑的广大父母们传播更多公益的、也更加科学成体系的早期教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