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德西效应:别让奖励“抹杀”孩子的学习兴趣

楼主

小C育儿家

宝宝11岁9个月30天 LV.21

很多家长经常抱怨,为什么他们给孩子提供了这么多外部奖励却没有效果,反而削弱了孩子的积极心?事实上,父母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想要知道这个错误,不妨先了解一下德西效应!

1、什么是德西效应?

查理退休后,他喜欢上了郊区的一座小木屋。房子前面有一片宽阔的草坪。这里很安静,很平和。

然而,查理逗留的第一天,他就被一群在门外玩踢罐子的孩子们吵得不行。

查理并没有直接驱赶他们,而是对孩子们说:“你们玩得很好,我非常喜欢看你们玩。从今天开始,我会给你们每人每天一美元,你们将在这里为我表演。”孩子们很开心,能够边玩边赚钱,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几天过后,查理对孩子们说:“你们玩得很好,但是我快没有钱了,今天开始我给你们每人50美分吧!”孩子们有点不开心了,不但毕竟还能拿到钱,于是就继续玩耍。

又几天后,查理说:“我已经没有钱了,从今天开始我不会给你们钱了,不过还是欢迎你们继续为我表演踢罐子。”孩子们非常生气,他们没有得到佣金还要表演给别人看,这简直不可理喻,于是这群孩子再也没有来过。

这件事所描述的,就是德西效应。

为什么这群孩子们会有这样的反应呢?

2. 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

内在动机即从事活动是因为活动本身,而不是因为外部的原因(即因为兴趣从事活动,从活动中获得快乐、满足)。autonomy、competence是内在动机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物质奖励作为控制的手段、最后期限等都会损害内在动机。

外部动机

外部动机分几种,人们从事的活动可能是因为环境所控制而不得不做;也可能是因为自己觉得重要、有意义(但没有兴趣)去做。related可以促使人们从事外部动机的活动,譬如:因为信任的人告诉你这样活动很重要,你可能在没婚纺有乐趣的情况下坚持从事这项活动。

在1971年有过一个很特别的实验。以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捆苦裕,在实验室里解决各种有趣的智力问题。

这个实验被分为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所有参加实验的人都没有任何奖励。第二阶段:参加者被分为了两组,一组有奖励,另一组没有奖励。第三阶段:所有参加者可在实验室内自由活动,全都没有奖励。

在第二阶段的时候,有奖励的那组人干劲十足,然而在第三阶段还继续解题的人特别的少。

而无奖励的组在第三阶段的时候,有更多的人在继续解题,说明了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增强。

这一结果表明:人在从事娱乐活动时,如果被提供了外部物质的奖励,他们对活动的热情程度会大大降低。总而言之,适度的奖励有利于巩固个人的内在动机,但一旦超越了界限,人们做事的兴趣也会减少。

所谓的外部激励是指,在外部激励作用下产生的动机,做这件事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到奖励,而内在的动机则是个体内引起的动机,比如人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他会努力学习,这种动机不受到任何外物干扰,单纯是靠着兴趣心积极的完成。

那么到底是奖励好,还是不奖励好呢?

3. 过度的奖励很可能会扼杀兴趣

Lisa是一个刚满7岁的小姑娘,她从小就显示出了她的绘画天赋。Lisa的母亲也渴望孩子能成为优秀的艺术家,于是顺着她的天赋继续培养,在经过精心的培养后,Lisa也能独立完成作品了,每次画好一幅画,她的妈妈就会给她奖励。如果小姑娘在绘画比赛中获奖,妈妈也会带她去游乐园玩耍。Lisa的妈妈总是觉得她的女儿可以在绘画的道路上发展。

上完小学后,Lisa的妈妈也升职了,她的工作变得越来越忙。对Lisa的奖励承诺往往无法实现。Lisa也越来越不愿意上绘画课了。后来,Lisa的母亲以前车之鉴认真督促Lisa继续画画。出乎意料的是,Lisa严厉地拒绝了:“既然你答应我不能每次都做奖励,那我就不再画了。”

起初,Lisa是对画画产生了兴趣,但她母亲的长期回报,逐渐让Lisa觉得,自己的付出必须得到回报,所以她对绘画的本质初心也改变了,内在动机被扼杀。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Edward L. Deci)说过:“适度的奖赏有利于巩固个体的内在动机。但过多的奖赏却有可能降低个体对事物本身的兴趣,降低其内在动机。”

4. 兴趣就像是一个永动机

在这里我也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朋友的事:

朋友家的孩子如今脚暖也已经上初三了,在他五六岁的时候,朋友想给孩子买了一架钢琴。但因为他不喜欢练习钢琴,所以也没没有买回来。到了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小家伙竟主动提出要学习钢琴,他的父母也反复向他确认:“你真的想学吗?不再反对练习钢琴了吗?”结果是他非常想学习。小家伙表示会认真练习。

朋友也问孩子:“六年级有很多作业,你能每天至少练半个小时钢琴吗?”

小家伙认真回答:“没问题!”

后来小家伙坚持每天在学校老师的办公室里练习钢琴半个小时,他坚持了两个月,做得很好,所以也向父母申请帮他买一架钢琴。

不过他的父母并没有因为他的坚持而骄傲,反而提出让孩子拿压岁钱购买,孩子为此也考虑了多天,最终一咬牙就把所有压岁钱拿了出来,因为钢琴里花了自己的钱,小家伙对待钢琴也非常认真,回家后也会积极的练习弹奏,他的钢琴演奏水平也提高得很快。六年级暑假参加小学生钢琴比赛,获区一等奖。

当一种兴趣变成一种责任时,孩子们会产生无穷的力量。所有这些对兴趣的引导和鼓励都只有一个目的:调动孩子的内在动机,把兴趣引向责任,培养孩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美国瑟谷学校创办人格林伯格博士也认为:“学习是个人的事。一个人必须先有学习动机,然后运用各种感官、肌肉筋骨以及各种脑内思考来学习。只要他自己真的爱学,整天学个不停,一点也不嫌累。”

5. 适当的奖励机制

1.奖励要有原则

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需要通过奖励来实现。孩子们应该理解什么,他们应该掌握什么,有些事情给予或不给予,这跟奖励无关,就是说,孩子自己本身需要完成的事情,比如他们的兴趣爱好,洗衣服,叠被子,这些不需要奖励。

2.奖励应适度

在塑造孩子行为的开始,我们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但我们也应该学会“逐渐退步”。让孩子们的兴趣慢慢地前进,让奖励慢慢地落在后面,直到孩子们可以不依赖奖励而做出相应的行为。

3.注重内在动机

如果你想培养孩子的行为,让孩子清楚地知道“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并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加强孩子的经验,让孩子从行为中获得乐趣,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

父母不应该利用过多的物质奖励去激励孩子学习。这会让孩子从对这件事物的兴趣,转变到对奖励的兴趣上,而当奖励无法满足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产生“罢工”的心理。

把物质奖励作为精神鼓励只是一种辅助措施,但孩子也会变得唯利是图。我们应该教会孩子,大部分的事情在完成后压根没有任何奖励,然而这些事情又是你必须去做的。这样才是对孩子最大程度的负责。

收藏 返回
顶端
扫码或保存
邀请好友扫一扫分享给TA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