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齐丽娟
你身边有没有输不起的孩子?
比如堆积木一两次不成功,就把所有积扬吊木一推大哭大闹;比如在写作业的时候,有一道题不会就吵着不想写了;再比如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只要输一次就哭闹着找妈妈,有这种表现的孩子都有统一的特征,那就是输不起。
在失败之后心情低落是每个人都存在的心理活动,这是一种很正常的情绪反应,大多孩子都有输不起的现象,因为好胜心过强,从而导致在遇到失败后无法面对现状,通过哭闹来发泄不满。
孩子为什么在失败之后会大哭大闹呢?我们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想被父母和别人认可,所以当孩子失败之后,就把失败和“自己不行”、“自己不聪明”关联在一起,因此会觉得自己在父母面前丢脸,所以通过大哭大闹来获取父母的安慰和关注,从而让父母来安慰自己,而不是将注意力放在失败上。
由此可见,声东击西、暗度陈仓这种诡计,实在是人与生俱来的天赋啊!
在孩子出现“输不起”心理的糕夕时候,其实是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发的阶段。孩子在15个月至20个月的时候,开始出现自我意识,也就是能够区别自己和别人的不同。
当孩子到2岁至4岁的时候,就会出现自我评价的情况,能够通过别人的行为和语言进行自我评价,而在这个时候,孩子就会出现嫉妒、争强好胜等复杂心理,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孩子会表现得输不起了。
在孩子开始学会自我评价的时候,家长们也不要急于引导或者改正,因为“输不起”的心理大部分需要孩子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进行过渡,因为随着孩子年龄的逐渐增长,就会逐渐形成“他人意识”。
他人意识与自我意识相反,是孩子逐渐意识到世界并不是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自己并不是最厉害的,而且在有了他人意识之后,能让孩子更快学习到协同合作共赢胜利的方式,让意识达到平衡。
当孩子出现自我评价心理后,出现“输不起”的情况时,家长们一定要注意处理事情的方式,不要误导孩子。比如说孩子和别人比谁先跑到某个地方,然而孩子比赛输了,尽管这在家长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也不能疏忽对待。
有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哭,会安慰孩子“你没有输,这不算输”,这种只会导致孩险密躬子产生负面心理,也无法引导孩子摆脱“输不起”的困境;还有些家长会说“差一点点,真可惜,下次再赢回来”,虽然这句话表面上看起来是安慰孩子和鼓励孩子的,实际上起着嫉妒的负面作用,会导致孩子错误评估自己实力,而是把这一切都归结为运气。
想要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输不起”的心理成长阶段,家长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要让孩子不怕输。想让孩子不怕输,光靠鼓励或者让孩子坚持,孩子是不会懂的,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我们知道,游戏可以给孩子带来乐趣,也可以通过游戏教会孩子生活中的一些道理。同样的,有些也可以让孩子不怕输。
家长可以找两种相同的、简单的、短时间内能拼好的拼图,然后和孩子比赛谁先拼好,第一个拼好的要给最后一个拼好的脸上用水彩笔画一笔。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不要“故意”输给孩子,这种无知的溺爱只会导致孩子在与别人相处的过程总想着赢别人一回,所以家长要拼尽全力,而孩子也会更加用心。
比赛到了最后,家长脸上可能只有一笔或者两笔彩笔痕迹,孩子脸上可能已经被画花了,虽然孩子失败了很多次,但是当孩子看到自己搞笑的模样时,负面情绪也会被压下去,从而乐得哈哈大笑。
在孩子存在“输不起”心理的时候,父母的做法尤为关键。就像之前我们提到的,在孩子失败的时候,父母说“只差一点”或者“我们没输”,只会让孩子产生逃避心理,从而不愿意承认自己输了,这种心理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
想要引导孩子顺利度过“输不起”的心理过渡期,家长要学会三种方式,分别是:教孩子认识自己的不足、化好胜心为动力、给孩子时间成长。
人往往无法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所以才有古人“每日三省吾身”的哲理名言,孩子没办法反省自己,即使反省了也不知道自己短处在哪里,而父母则是“旁观者清”,再加上阅历比孩子多太多,所以往往一眼就能知道孩子哪里出了错。
当孩子失败之后,家长要帮助孩子自我反省,告诉孩子哪里没有做好,并且引导孩子如何改善自己的短处。
比如说孩子字写的不好看,老师往往表扬同桌的字写的好看,却不表扬自己,这会让孩子心里不平衡。在了解这点之后,家长可以每天监督或者陪伴孩子练字,让孩子逐渐弥补自己的短处。
化好胜心为动力,其实与上一点也有相通。有些孩子好胜心虽然强,但是太懒,明知道别人比自己厉害,在输了之后大哭大闹,哭完之后却不知道提升自己能力,在下一次又输,然后又哭又闹,又不提升自己能力。
这样的孩子只会无止境的恶性循环,心理上也会逐渐变得惰性,因为逐渐习惯失败,慢慢就会表现的不以为然:失败就失败呗、考不好就考不好呗、不参加就不参加呗……这样孩子会逐渐磨灭好胜心,变得“佛系”,而这种佛系会毁了孩子的未来,以后工作也会浑浑噩噩、得过且过。
最后一点,给孩子时间自己成长,其实就是让孩子“他人意识”逐渐完善,有些孩子虽然表现的“输不起”,但是随着年龄的成长,逐渐了解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从而慢慢会接受事实。
当孩子表现输不起的时候,家长不要责备孩子,也不要用负面情绪映射孩子,输不起并不代表孩子真正怕输。孩子将来到底是怕输还是不服输,和家长的引导也有密不可分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