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  >  帖子详情

合肥

 发帖:42708704  用户:50245535

 跟老人育儿观念有很大分歧,要不要斗争到底?如果让步,界限又在哪里?

楼主

一克拉的微笑

2个宝宝 LV.24

很多年轻的妈妈,有了孩子之后,会请婆婆来帮忙带,可是中国近三十年的发展是突飞猛进的,很多新旧观念鱼龙混杂,冲突不断,导致如今大多数新妈妈和自家老人之间的代沟特别巨大,在育儿理念上,也有着不小的鸿沟。

虽说婆媳矛盾古已有之,但如今,绝对是矛盾最为尖锐的时代。

有些新妈为了避免婆媳矛盾,选择请自己亲妈来带,然而这也并不能保证完全没有理念分歧,吵架什么的,还是会有。

然而矛盾发生时,最可怜的还是孩子,对孩子来说,一个是天性就最想亲近的人,一个是对自己照料时间最长的人(上班族妈妈,亲自照料孩子的时间恐怕不如奶奶姥姥多),孩子都非常怕失去她们的爱,夹在中间真是又恐惧又为难。

每次我跟我妈吵架时,女儿就会默默坐在角落一言不发,但看得出她十分紧张,不断用手搓着她最爱的小被子,真是令人心疼。

后来我自己反思了一下,觉得很多陈旧的育儿方式虽有不妥之处,但对孩子的危害不一定真的那么大,或许我也有过分偏执和焦虑的地方,才会觉得“老办法”必须严禁。关键是,太多的争执或许会带给孩子更大的心理创伤,也会得不偿失。

思前想后,我把各种冲突分了三类,重新设定了界限,也调整了自己心态。写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类:有可能对孩子造成直接的、不可逆的身心伤害的行为,要通过严肃科普,给老人“洗脑”,实在不行就自己带。

比如:要给新生儿挤乳头,给婴儿把屎把尿,给孩子绑腿、打很紧的蜡烛包,给孩子睡平头、抱着几个月的婴儿大幅度晃悠、抛举逗着玩,过早给孩子添加难以消化的食物,甚至让婴幼儿尝烟酒等等。

这些行为可能造成感染,影响孩子骨骼健康甚至大脑发育,危险系数大,害处明显,坚决不能让步,如果老人还算明事理,可以带他们一起咨询医生,或者找些相关的权威性文章和书籍给他们看。笼训兔同时,最大限度的争取到老公的支持,夫妻同心,态度坚决,老人更容易妥协;如果老人实在固执,建议妈妈自己带孩子。

第二类:或许不够科学,但有补救办法,不会引发严重后果的,适度让步。

比如尿不湿问题,我妈总觉得再好的尿不湿也不够透气,比不上棉布做的尿布贴身更舒服,

我多次跟她掰扯,说棉布舒服是在尿湿之前,尿湿之后,换得不及时,比尿布更难受,尤其夜里,大人不可能总在孩子尿了之后第一时间醒来,让孩子白白躺在湿布上继续睡,谁忍心?

几次辩论后,我妈也总算做到了夜里、外出等大部分时间里使用尿不湿。

当然,宝宝还是难免几次红屁股,本来我想进一步争论,可是想想自己小时候,也是用尿布过来的,红几次屁股也并没有真的落下什么疾病,再说,别家孩子全用尿不湿的,也没能完全避免红屁屁,所以权衡了一下,就忍了,默默给孩子买好红屁屁霜。

再比如老人喜欢给孩子喂饭,两三岁也要喂。可是我想想自己小时候也是这样过来的,如今也没有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这些毛病,而且我很理解我妈的心情,她本来希望有两个孩子,但当年受限于计划生育政策,没能如愿,大概心里是有“遗憾”的,投射到孙辈身上,总想给孩子多点宠爱,拳拳之心,难以苛责。

所以也就罢了。

第三类:不直接影响孩子生叹稼理健康,但不利心理发展,且老人能力不足的问题,当妈的要自己做孩子的心理医生。

比如,我妈总喜欢提前教孩子认字,学知识,强迫孩子在原本认生的时期跟所有熟人、长辈打招呼(美其名曰让孩子从小懂礼貌),在孩子玩具被抢或者摔跤了,不开心哭闹的时候责怪的说,“哭什么哭,就会哭,有用吗?”或者孩子表现不如她意的时候说,“姥姥不要你了,不喜欢你了”之类的话。

我小时候深受这种语言暴力之害,伤心的感觉记忆犹新,所以最开始看到我妈用同样的方式对待我女儿时,我心里有遏制不住的愤怒。也跟她吵过多次。

但后来我发现,我妈自己从小也是在同样的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她无意识的延续了她的原生家庭模式,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她自己内心或许同样是有创伤的。

那个年代,生活条件更差,我姥姥有四个孩子,对我妈的照顾难免有疏漏的地绣逼方,更别提心理方面的关照了。

我妈不是不想成为一个更好的抚养者,而是她的价值观、知识结构、心理底色决定了她确实难以做到。而这些问题,纵使我能够察觉,也不是我能够解决的。

后来我调整了心态。我想,就算我能让我妈改变她的语言习惯,也不能保证女儿成长中遇到的每个人都是天使,都不用语言伤害她,所以,或许我护女心切,有些焦虑过头。

其实,即使都是亲人,我们对待她的方式,给她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让女儿直面每个人真实的性格,自己学着体会和处理不同的人际关系,也未尝不是好事。

再者,女儿受到的“心理上的小伤害”,我作为妈妈,其实是她最好的“心理医生”啊。所以,我想,只要我跟女儿保持良好的沟通,能够体会她的感受,能够为她翻译“姥姥那些不妥的言辞”,告诉她姥姥真实的意图——比如不是不爱她,而只是希望她乖乖吃饭,或者心疼她哭坏自己等等。

然后教她怎样强调自己的意愿,怎样表达自己的感受,怎样拒绝自己不愿意的事,假以时日,我相信自己的努力能将一些“小创伤”转化为“高情商”。

同时,我觉得我也该对女儿多一些信心,不去妄想“女儿一定受到了伤害”,不用焦虑去影响女儿的情绪,也更相信她,会学着处理自己的情绪。

总之,谁也无法保证给孩子提供一个绝对完美的教养环境。有时候,做妈妈的心宽一点,孩子便会继承你的品质,甚至有着强于你的表现。

楼主

一克拉的微笑

2个宝宝 LV.24
1楼

转载网络

2019-02-14 21:19
收藏 返回
顶端
扫码或保存
邀请好友扫一扫分享给TA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