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冰与火之歌》(权力的游戏)的人们一定会对里面的“小恶魔”这一侏儒角色印象深刻。
这个由好莱坞著名影星 彼特—丁拉基主演的史诗级魔幻巨制,一提起来让人不禁回想起他那:睿智,勇敢,三寸不烂之舌的形象。
而今天,我们就要沿着彼特—丁拉基的演员生涯,打开这部由他主演的早期电影:《心灵的驿站》。
我们可以跟随导演的镜头,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去感知友谊的纯粹。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为人知的秘密,每个人都在别人面前有意无意筑起一道与他人心灵隔绝的高墙。
每个人也会伪装活在这个世界怪缠里。他们可以在灯火阑珊处跟别人一样欢歌笑语,但转瞬,在哪些孤寂的夜里喟然长叹。
你看到的,永远是别人的一面罢了。
电影所呈现故事其实很简单,一个年轻的侏儒,芬,因为意外继承朋友兼老板的遗产。自我放逐到一个偏远的小镇,热爱研究火车的他,本想在这里与世隔绝,过着自己离群索居的生活。
然而不经意间,乔和奥利维亚闯入了他的生活,随着剧情的推动,三个人在互相的交流中不断贴近彼此的心灵,最后演绎了一段世间纯粹的友谊故事。
一个侏儒的人生,在别人眼中和被对待的态度,让自己早已习惯,并不愿意在乎那些明里暗里的指指点点。
电影中的芬,是孤独的。他只是个非常单纯无聊的人,研究火车模型。好友的意外去世,他内心无比难过。为了避免睹物思人,他选择到乡下去,那个房子去,给自己放个假。
在芬去往乡下的这个过程中,本来一个出发镜头,一个到达镜头就足以表现了。甚至说顶多加一个过程镜头。
可是,导演并不按照“套路”出牌。但是导演故意将这段戏抻长,却足足用它兔蔑了18个镜头,为的就是把芬这个人物的孤独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镜头的带领下,观众一起长时间地注视着芬走过街道,穿过隧道,避让火车,走过铁道,最后才让他来到目的地。
这些过车站的种种意向,足以表达一种感情,那就是人生的漂泊不定。匆匆而来的火车,却只是短暂停留,接着又匆匆呼啸而去,甚至有的时候,根本没有停歇。
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短暂的一生中似乎一直在奔波,寻寻觅觅,而心灵的旅行似乎从未停歇。
也许在别的导演看来这些完全是没有用处的边角镜头,但在这里却被保留下来。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18个镜头不是独立于叙事之外,而是一步步铺陈,把故事娓娓道来的主要手法。
这部电影在处理抒情和叙事上的过人之处,就在于抒情和叙事始终是结合在一起的,没有为抒情而把故事停下来。
我们可以看到,一路上,在各种背景中,镜头里都只有芬一个小小的身影,这好比是汪洋大海里的一条小鱼。
导演为了表现这种孤单,甚至避开了芬在车上的镜头,以免其他乘客的存在破坏了他刻意建构起来的氛围。
所以这种遁世的孤独感一旦被导演用镜头的手法起来之后,下面的故事的真实感和可信度就极大提升。
整个接下来的故事也就水到渠成了。观众和芬的目光对视之后,也被电影里所传达的情绪所感染,并且这种情绪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
电影里,芬带着警惕与怀疑的目光注视着四周的一切,这很正常。他完全有理由去怀疑每一次外界的主动接近都只不过是为了猎奇或更进一步的取笑他,所以他时刻警惕外面告纺的人,似乎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即便是来到乡下,这种情绪更是。他拒绝任何人,咖啡热狗餐车的乔,也是初来乍到,本身话痨的他,地广人稀,没人消遣,见到芬更是叨逼叨说个不完。
即便是芬明确告知他,不可以,不需要,还是硬生生挤进了这个冷淡面瘫的侏儒的邻居生活当中。
我们看到他居然伸手给芬掸落肩上的尘土,一个善意的举动足以说明他只是个内心善良的热心肠。
我看他那二愣子的傻样,似乎总会想起《杨光的快乐生活》里面韩兆扮演的条子。
谁能做到第一次见面,还跟人顾客走到家门口并试图“闯入”?这个小屋象征着芬的内心世界。只有在这里他是无拘无束的,卸下任何伪装,一个人原本的自然状态展露无遗。
可能是芬独有的魅力吧,以至于这里的人,看到他不禁觉得他是一个很好的倾诉对象。
和女主奥利维亚的相遇,完全是从“车祸”开始,两个毫无相干的人,就这样建立起联系。
生活失意的女画家为了排遣丧子之痛,来到这里。因为自己的不专心驾驶,导致差点撞到了芬。
买杯咖啡的她,得知话痨的乔告诉自己又来个邻居,一个小个子时, 她瞬间来了句“shit”。
如果说一次偶遇可能是意外, 那么再次相遇一定是缘分。
喝着咖啡驾驶的她,居然再次差点撞了买东西回来的芬。
所以她很过意不去直接夜里上门致歉。二人并不熟,带了瓶酒,灌了起来。起初芬很拘谨,甚至不知道要跟人先干个杯再喝。
酒过三巡,倚靠在沙发的奥利维亚说起了自己的故事。儿子死了,老公成了前夫。生活的不易摧残着这个女人。
大眼睛的芬不知所措,或许,眼前的女人真的需要一个聆听者。彼此真诚和善意 拉近了人们心灵的距离。
于是乎,女画家在芬这里留宿一晚,也只是倒在沙发上,睡了个踏实觉而已。
在乔和奥利维亚一次次友善的示好之后,他们三个终于建立了友谊。他们桥上坐下吃着肉干,即便是食杂店的小食品,也能吃出美味的感觉。
三个人的性情因为彼此接触慢慢起了变化,慢慢走向彼此的心灵。芬有意无意说着玩笑话,奥利维亚开始在意自己憔悴的容颜。话痨也坚持了九分钟不说话。
影片中没有俗套的坠入爱河,没有崇高远大的理想,没有误会和反目剧烈反转。他们只是平淡的生活着,像我们每个人一样,绝对的普通,偶尔也会因为外界的流言蜚语而口角。
细节,导演给予我们的只有细节。坐在河边一整天看着火车一列列的通过,在废弃的铁轨上踏着枕木散步,时刻享受着行人优先通过。沉默的坐在一起用餐,温馨的夜间聊天,疯狂的与火车飙车,甚至百无聊赖时干脆发呆……
导演是聪明的,已经看惯太多凶杀情仇惊险刺激的我们,真正缺乏和渴求的,却正是这些细节。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乏细节,而是缺乏感知细节的能力,或许这正是导演的意图,告诉我们选择内心的安宁,便可以发现细枝末节的美好。
当三位主人公夜里挤在奥丽维娅的家里看录像,看到七倒八歪得睡着,深夜,奥丽维娅和芬开始聊天,谈他们的过往。谈的并不深,有一搭无一搭的对话,很快便各自入睡。
正当一切静静推进,我们认为这恐怕就是整个故事的时候,前夫的突然造访,见到三个人睡眼惺忪的样子一下子怔住了。
转眼,奥利维亚把芬推开,自己意识到不可回避的现实。内心的痛苦不可回避,只有面对才能解决,不可以逃避
奥利维亚斯底里的撕叫着“我不是你的女朋友也不是你的母亲,你也不是小孩,滚开”顿时将他从天堂投入了地狱。
她想静静。
回去的芬 对着话痨的乔 也是心情不爽。 乔又因为他暴躁的脾气似乎永远的远去了,乔其实也很痛苦,尽管每天给他们欢乐 自己父亲病情一直堪。
乔也想静静。
这一切的种种都无异于在他刚刚治愈的伤口再次被涂抹上了盐巴。借酒消愁后他忍无可忍,委屈,不平,愤怒,悔恨一涌而上,推倒酒瓶,他站在酒吧吧台上,让丑陋的躯体暴露在众目睽睽下,让悲痛来得更猛烈些吧,他踉跄跌出酒吧,留下的是尴尬与面面相觑。
夜里,本是无车通过的铁轨,居然一声长笛和灯光传来, 芬,迎着火车呼啸而过……反复一瞬间他的世界黑暗了。
他自己想静静。
当自己醒来看到碾碎的怀表时,猛然发现活着的美好。因为担心朋友,他再次来到奥利维亚家,把服用安眠药过量的她送进医院。
当奥利维亚走出来时候,笑着看着他们,我们知道,生活中的不愉快已经过去,他们的友谊更加深厚了。
心灵的自我封闭才是不幸的根源,外表的残缺和不足只是表象而已。
倾听和陪伴是一剂心灵良药,犹如慢慢凉夜里缓解闷在胸口的伤心过往。
倾听、理解、然而又并不接近到对方的个人空间之内,我们也并不指望别人来排遣自己的寂寞,我们只是都有些故事,需要找一个听众而已。
三位屌丝男女超越性别和暧昧关系的友情。细微中温馨动人,一个电话我便放下一切陪你。不管什么,始终有好友的相伴。
正如那句话:没有谁是一座孤岛,真正孤独的是自己的内心。我想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被困在自己的世界里。但是,只要有朋友,那么这个世界,再也不孤单。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