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每天都在发生,它无处不在,我们却经常视若无睹。
我们每次提起它,联系起的往往是「别人」,并没有多少人愿意去想象自己的死亡。
然而来自泰国的年轻导演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Nawapol Thamrongrattanarit)看到同样的社会新闻,却以此为灵感鼓捣出了他的第五部长片作品——
《死于明日》
这是一个由六个短小故事拼贴而成的一部长片。片中的故事均以真实新闻改编而成。
这是我在今年上海电影节收获的最大惊喜。
导演用轻描淡写的方式讲述关于生死这种沉重命题,没有刻意煽情,却让人眼泪不知不觉流下来。
死 于 明 日
Die Tomorrow
导演: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
主演:桑尼·苏瓦美塔浓 / 帕查·朋皮雷亚 / 苏蒂蒙·琼查容苏因
时长:75分钟
豆 瓣:6.9 / 10
IMDb:7.3 / 10
入围2018柏林电影节论坛单元
请你一定要留意这个名字——
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
可能大家对他有些陌生,然而这位长居曼谷、生于印挡糕1984的导演,是泰国新一代导演里的未来之星,你一定要记住他。
对,导演就是这个脸上都写着「文青」两字的家伙
纳瓦彭的上一部作品《恋爱诊疗中》在被称为「泰国奥斯卡」的泰国国家电影协会奖中取得了最佳影片——「金天鹅奖」的殊荣,也曾在2015年以《杰作》夺得最佳纪录片奖。
《恋爱诊疗中》(2015)
现年34岁的他在泰国影坛是一颗炙手可热的星,也是泰国目前年青一代导演的领军人物。
风格独特,创造性强,又有着深厚的迷影情结,前景十分值得期待。
《死于明日》有可能是我看过所有的电影中,死人最多的一部了——或许连战争片、灾难片都没它来得惨烈。
在影片开头,导演向观众列出了一个统计数据:「地球上平均每一秒钟过去就会有两个人死去」。
于是在银幕左上角出现了一个醒目的时间码,没有声音和提示,只是随着影片的进行静静地跳动,旁边现实时间的「死亡计数」也从0开始慢慢增加,最后这个数字将在8442停止。
电影只有短短的75分钟,一部电影的时间,世界上就有如此多的人死去,这个数字给观众带来的到底是释然还是焦灼呢?
有趣的是,在这样一部连名字中都带着「死」字的电影中,并没有出现任何一处直观明确的死亡场面(除了一小段「挑战者号」爆炸的新闻视频)。
所有的死亡都发生在镜头之外。
在生命的演出中,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谢幕,而作为电影导演,纳瓦彭不负责呈现。
出演纳瓦彭前作《恋爱诊疗中》的桑尼·苏瓦美塔农在本片中饰演一位陪伴重病奄奄一息妻子的丈夫。《恋爱诊疗中》为他送来演艺生涯第一座金天鹅最佳男主角奖杯
影片以轻宰貌描淡写的散文笔法,探讨了死亡的不可预知(Lucky Girls、You Smile、A Passport)、死亡之于生者的意义(A Passport、The Lion King、No One Say I Love You)、死亡本身应有的状态(A Good Day)。
或许电影本身并不算深刻,也还远做不到四两拨千斤,但精巧的留白也已足够让人陷入思考。
每个故事的死亡都在一开始就已经被告知观众,在既定的死亡结局面前,无论这些角色在说什么,在做什么,都带上了一丝悲伤的气息——
人在死亡面前是如此无力。
去年凭《天才枪手》红遍海内外的女星茱蒂蒙·琼查容苏因,曾被纳瓦彭发掘拍摄短片《谢谢分享》,《谢谢分享》也是她作为演员的处女作
第一个故事《Lucky Girls》以手机短视频质感的长镜头记录下四个女孩的小聚会。第二天就是毕业典礼,她们的人生即将室布迎来一个新的篇章。
几分钟后,会有一个女孩因为出门买啤酒而遭遇车祸当场身亡。
然而纳瓦彭让故事在大家刚提出「买啤酒」时就戛然而止,下一个镜头里车祸就像没有发生一样,酒店工作人员正在打扫女孩已经离去的房间,电视一如往常播放着天气预报。
徒留怅然若失的观众,就连感到悲伤都不知究竟应该哀悼谁。
想环游世界,想出国学时尚成为杂志编辑,或是相夫教子安度余生——然而只有在命运的啤酒瓶没有指向她的情况下,她们的「未来」才能成立。
据导演所说,所有的台词都源于演员本人真实的心愿,这个结局也因此变得格外残忍。
纳瓦彭在拍摄时并没有告诉自己的演员故事究竟会以什么样的形式收尾,当她们听说最后会有人死去时都相当惊讶。
也正因此,对角色未来一无所知的她们才能在长镜头的考验下贡献出最自然真实的表演。
海报上的这些人,第二天他们将要亲历死亡,或者见证死亡。但是无论如何挣扎,死亡对所有人一视同仁
六个故事主要由两段纪录片访谈穿插,分别来自于一位导演路边偶遇的11岁小男孩和一位妻儿已经离世,过着孤单生活的百岁老人。
男孩完全没有经历过死亡,对死亡的了解仅来自于Google和Wikipedia的词条。
然而对死亡几乎一无所知的他,却似乎大智若愚地说穿了生活的本质。
「生活很残酷,但又很有趣,所以无论如何都应该活下去。」
而103岁的老人已经见过太多死亡,死亡对于他过长的生命来说已经成为一种解脱,虽然并不情愿,但他还是迎来了自己的104岁生日,与人们的对话几乎三句不离死亡。
但在75分钟「死亡」一词的连续轰炸下,我们对死亡的恐惧似乎也已经被冲淡。
既然死亡总会来临,为什么就不能珍惜身边人,着眼当下,把每天都当做生命的最后一天来享受呢?
我还是不要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死比较好,因为这样我才能像原来一样好好活着
我们可以很容易在《死于明日》中找到许多与导演前作的微妙关联性:
片中所有演员都来自纳瓦彭之前的作品(包括短片),Vajrasthira Koramit(《36》的女主演)的故事更是直接发生在天台。
《36》(2012)
在与弟弟的闲聊中她一直在见缝插针地拍照——看过《36》的观众此时一定会会心一笑。
其实整部影片也是《36》一场一镜,短诗+拼贴形式的全面升级版。
似曾相识的天台
早在其技惊四座,于釜山电影节夺得新浪潮大奖的处女作《36》问世之前,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就已经以编剧的身份在泰国影坛占据了一席之地。
《下一站,说爱你》、《亿万少年的顶级机密》、《幸福爱相随》都是当时泰国影坛的票房大作。
后来开始独立拍摄长片后《36》、《玛丽真快乐》、《恋爱诊疗中》都展现了他对生活细节以及现代年轻人微妙情绪高超的观察力与表现力。
纳瓦彭曾在2014年拍摄一部关于本地盗版碟商的纪录片《杰作》,并在泰国国家电影协会奖获得最佳纪录片奖,奇遇曾经介绍过。
纳瓦彭的作品经常讲述都市年轻人的爱情故事,又尤其钟爱低饱和偏蓝绿色调和手持摄影,但如果仅仅因此就将他粗暴的归类为「小清新」,是极其不准确的。
《36》中摄影术发明后逐渐被科技消解的情感与记忆……
《玛丽真快乐》中对教育系统的讽刺与世间万物难以言说的随机性……
《恋爱诊疗中》中现代都市人焦虑的生活状态……
除了恋爱中的小思绪,他的作品中往往都带着更深层次的思考,绝非简单「小清新」三字就能一语概之。
《36》以其独特的形式表现了记忆与照片的微妙关系。男主角虽然戏份很多,在电影中却不是背影就是各种被遮挡,完全没有露过脸
如果说《36》的形式像一卷胶卷,《玛丽真快乐》是推特的时间线,《恋爱诊疗中》是病历本,那么《死于明日》则更接近一张唱片。
电影用新闻视频、纪录片采访、短小的诗句、新闻简述和贯穿始终的轻柔钢琴曲将六个小故事(每个故事不会超过两个长镜头)串联起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拼贴美感。
纳瓦彭曾经有过多部短片和MV的拍摄经验,碎片般的短片呈现对他来说简直是信手拈来。
各种不同的影像介质同时出现,难免会显得有些杂乱,但电影整体却又因导演对气氛的精准把控呈现出了令人不可思议的统一。
以《亲爱的伽利略》出名的Toey(札玲朋·尊克迪)在片中饰演一位因他人的灾祸而获得梦寐以求工作机会的女演员,她也曾经出演过纳瓦彭2011年的短片处女作《美沙威》
纳瓦彭曾经公开表示,他是将《死于明日》当作自己的「最后一部作品」来拍摄的,他似乎是有意在为自己五年的创作生涯作一个总结。
毕竟死亡总是不期而至,提前为自己留下一部「遗作」也是合情合理的嘛。
话虽这么说,可《死于明日》当然不可能真的是他最后一部作品。纳瓦彭关于泰国女子偶像团体的纪录片新作《BNK48》近期也已经制作完成,预计年内就会问世,大家敬请期待
我想对于《死于明日》这样一部优美的散文电影,或许用济慈的诗来收尾恰如其分的——
当生命只是一个梦,死亡就是昏睡一场。
难道甜蜜的往昔只是瞬息的幻象?
似乎过去了的快乐还在遥远的彼端。
然而,我想不会有痛比死亡更富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