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然这两天在外地出差,心情特别忐忑,最近只要她稍微离开一会,6个月的宝宝立刻就炸,一哭、二闹、三撒泼地停不下来。
然然出门时,宝宝哭得撕心裂肺的场景还历历在目。放心不下的她,时不时就要打电话回去问问:“宝宝有没有听话?吃饭了没有?睡觉了没有?......”
“孩子吃饭了,已经睡了,很乖!”
“很乖?!我不在的时候,他都没哭没闹没乱发脾气吗?”
“没有呀,和他说妈妈有事出门两天,他就哭了两三声,然后就睡了。”
然然一开始还以为家人是为了让她放心才这样说的,后来发现,孩子确实没有那么爱闹了。
“电命筝这是为什么?在我面前各种哭闹地作,怎么现在跟没事人一样了?难不成,还是我自己惯出来的?”然然很困惑。
一、为什么宝宝在妈妈面前会“作”?
我们要先提到一个概念:依恋关系,它指的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最初的情感联系,发生在婴儿和经常与之接触、关系最密切的成人之间,是在婴儿和成人相互交往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
孩子和母亲的联结是与生俱来的,他们对妈妈的依恋是如此强烈。但我们始终无法和宝宝时时刻刻在一起。于是,看不见妈妈的宝宝出现了分离焦虑。
绝大多数婴儿会在六到八个月会开始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分离焦虑,也有的孩子开始的晚一些,在孩子两岁之前都有可能会出现。
主要表现为,一眼看不到妈妈就哭闹,看到妈妈可能会哭得更大声,闹得更凶,也有可能就会一直粘着妈妈不撒手。
宝宝能够在你面前“作”,其实是印证你们之间是安全型母婴依恋关系,宝宝在你面前是感到足够被爱被接纳被信任,他才愿意把他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而在其他人面前,他反而不敢随意展现情绪。
在《美国育儿百科》里面就有对这种现象的解释:当妈妈不在的时候,家人或保姆告诉你他们表现得像个天使时,其实是因为,他对其他人的信任不足,不敢去试探他们的底线。
二、分离焦虑其实是好事
宝宝认识到自己和妈妈不是一体的,自己左右不了妈妈的想法,这是智力在发展。
这也意味着,母婴之间形成了良好的积极的安全依恋关系。也就是说在你的面前,宝宝是最放松、自我的状态,他深深的爱着妈妈,也相信妈妈深深的爱着自己,所以可以毫无顾忌地表现出所有情绪。
相反,要是你在孩子六到八个月之后跟他分开,他表现得一脸冷漠一脸淡定,则要吴药好好反思一下是不是陪伴方式出了问题。要知道,依恋的质量会影响孩子的情绪情感、性格、社会行为以及对人态度的形成。
三、如何平稳过渡分离焦虑期?
1、不给情绪贴标签
不要轻易给宝宝的情绪贴标签,认为他是不乖,不听话。他只是在用他的方式来确认你的关注和爱护。在他的眼里,只有妈妈的关注在“我”本身时,宝宝才能够更确切的感受到自己被爱。
爸爸妈妈面对宝宝的分离焦虑时,不要总想着“我要矫正他这个行为”的思维惯性中。其实,情绪的问题解决了,那些所谓的不乖行为解决起来也是水到渠成了。
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成长,正确、及时的满足他们的需求,而不是担心这样会宠坏他。
法国心理学家瓦隆指出,孩子对大人的依恋对于他们自身的心理发展是必需的,在0~3岁的婴幼儿期与父母建立良好依恋关系非常重要,是孩子社会化发展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2、充分的安抚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中说道:敏感的养育,对婴儿做出迅速、一致、恰当的反应,温柔细心的抱着他们,有利于宝宝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相比之下,不安全依恋儿童的妈妈一般跟孩子的身体接触较少。
既然明白了宝宝的撒泼哭闹,是在明确你对他的爱和关注。我们要做的就是接纳并回馈宝宝的情绪,满足他的需求,尽可能多的和宝宝进行肌肤接触,抱抱、亲亲等。
用语言、用肢体动作大声地向孩子表达出:“宝宝,妈妈好想你啊,来让妈妈抱抱亲亲”,“我也想你!我也爱你!”
分离焦虑持续的时间没有一定,一般说来,件套在孩子搞清楚了“物体恒常性”的概念(也即“看不到妈妈并不意味着妈妈不在了”),确认了“暂时看不到妈妈但是妈妈依然爱我”之后,一切也就迎刃而解了。
孩子天性地对父母有依恋性。分离焦虑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个过程,在充分获得了父母的关爱之后,他们会慢慢地在信任和安全感中成长,并且获得独立。
当你再回首,看不到孩子对你的依恋的时候,说不定,反而多了些许失落感。所以,且哄且珍惜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