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期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

楼主

卷毛小桃子

宝宝6岁以上

本文实际是我再读发展心理学的读书笔记,把其中重要的部分都摘编出来,给7-12岁这个阶段的父母进行参考。如果你对7-12岁孩子的生理、心理有所了解,在教育孩子方面,你就能比较得心应手,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了。

童年期的年龄范围大约是7―12岁,属小学阶段。童年期儿童的生活从以游戏为主导转为以学习为主导,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学校教学系统地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学会学习。

第一,身体的发育

在体格上,童年期耗敲儿童的身体发育速度相对平缓一些。在这一时期,儿童的长骨的生长速度,比肌肉的生长速度要快一些,所以儿童会感觉到 “生长疼痛”。另外,这一时期虽然儿童的骨骼要比幼儿期坚硬,但是石灰质较少,胶质较多,富有弹性,所以,骨骼比较容易变形、脱臼,但不易骨折。在小学高年级,儿童进入青春期体格快速增长时期,手、脚及上下肢的生长速度加快,出现长臂长腿不协调体态。乳牙改换为永久齿。

在神经系统的发展上,脑重接近成人的脑重,脑神经细胞体积增大,突出增多,神经纤维增长,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化日益完善,这些都有利于儿童复杂精细动作的发展。同时,脑的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逐渐趋向平衡,内抑制自4岁以后迅速发展,形成速度不断加快。另顿抹外,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相互关系发生变化,第二信号系统开始占主导地位,条件反射形成的时间也缩短,形成后不易泛化,也较为巩固。

第二,童年期的学习

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学习,是越过直接经验,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并达到社会的要求,因此,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强制性。从学习兴趣的发展角度看,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以下特点:

● 从学习的外部活动,到对学习的内容更感兴趣。

● 从学习兴趣的不分化,到对不同学科内容有不同的兴趣。

● 游戏因素在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兴趣上起着一定的作用,中年级以后作用逐渐降低。

第三,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在记忆的发展上,小学儿童的数学记忆广度已经与成人水平接近。儿童的记忆容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儿童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为:

● 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成为记忆的主要方式,标志着儿童记忆发展上的一个质变;

● 意义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

● 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

在记忆策略上,小学儿童采用记忆策略的能力迅速提高,他们能运用多种记忆策略,其中主要的记忆策略是复述和组织,而组织可分为按某种标准或关系进行的归类,和按体系关系进行整理的系列化。需要注意的是,低年级儿童尚缺乏自究辨香发地使用记忆策略的能力,需要有意诱导和指导;8岁左右开始自发运用记忆策略,经引导,可有效地提高记忆能力;10岁以上儿童,基本上可以自发地运用记忆策略,培养可提高记忆能力。

在记忆的记忆(元记忆)方面,儿童关于记忆的自我知识是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的,学龄初期儿童对自己记忆的预言逐渐接近实际,4年级基本上达到成人水平。幼儿已认识到,记忆材料的熟悉性和数量是影响记忆的因素,9岁左右能进一步认识到记忆材料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时间之间的关系也会影响记忆效果。在记忆监控上,小学一年级还缺乏对自己记忆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三年级后,记忆监控能力已有明显提高,在有的方面已接近大学生水平。

在思维的发展上,童年期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童年期的思维获得飞跃发展,进入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导的阶段,是一个质的变化。但其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受思维具体形象性的束缚,尤其是三年级以下,其逻辑推理需要依靠具体形象支持,甚至要借助直观来理解抽象概念,往往是两种思维同时起作用。10岁左右,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两种思维成分相互渗透,进行消长变化,在发展过程中完成这个过渡。

在思维形式上,童年期儿童掌握的概念及概念的性质,逐渐从事物的直观属性中解脱出来,开始以事物的本质属性为基础,形成正确的概念。 7-8岁儿童是直观形象水平,8-10岁儿童的概括能力主要处于形象抽象水平,但直观形象特征的成分逐渐减少,内在本质特征的成分渐次增多。10岁左右儿童是初步本质抽象水平,初步地接近科学概括。

在推理能力上,可以认为小学低年级初步表现了逻辑能力,中年级的逻辑能力属于发展中的过渡阶段,高年级基本具有逻辑推理能力。在演绎推理方面,小学低年级是运用简单概念对直接感知的事实进行简单推理,中年级能用言语表述事实进行演绎推理,高年级能自觉地运用演绎推理解决问题。同时随年龄增高,归纳推理能力也逐步增强,而年龄差异与教育条件,影响儿童类比推理能力。但总体上,这三种水平的推理能力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新的思维运算上,童年期儿童逐渐达到各类概念的守恒。数概念守恒和长度守恒在6-8岁,液体守恒和物质守恒约在7-9岁,面积守恒和重量守恒约在8、9岁-10岁,容积守恒要在11-12岁才能掌握。同时小学儿童认识到改变了的形状、方位等还可以改变回原状或原位,也具备可逆运算的能力,如知道A>B和B<A一样。另外,儿童已能从两个维度的补偿关系上认识事物的不变性了。

在逻辑推理规则的掌握上,童年期儿童具有了掌握基础推理规则的能力。儿童开始理解大类和子类之间的包含关系,能够在各层级类别之间自由地往复思考。同时,序列化已表现在儿童能按物体的相对次序关系,进行次第排列的思维活动中。但是,这一时期思维形式和思维内容还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思维活动还不能超越具体事物。

第四,童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在自我意识上,已经建立自我概念,其自我描述是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逐步转向比较抽象的内部心理特征。但即使到小学高年级,儿童对自己的认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绝对性。另外孩子的自我评价独立性日益增长,其批判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内容也逐渐扩大和深化,并具有稳定性。总体而言,整个小学阶段自我评价发展的总趋势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是从对外显行为的评价到内部心理世界评价的发展过程。

在道德判断上,对于7-12岁的孩子,部分属于前道德判断阶段,主要属于自律道德判断阶段。对于4-8岁的幼儿,属于他律道德判断阶段,儿童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儿童对行为做出判断时主要是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而不考虑行为者的主要动机。8、9岁以后,处于好孩子定向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同时尊重他人的看法和想法,儿童进行道德判断时,个人的良心具有了相对的自主权。

在人格上,艾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是自我逐渐形成、二维性的发展的过程,也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的,人格发展是连续一生的发展进程。按照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7-12岁的孩子处于童年期,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

在亲子关系上,进入小学以后,父母与儿童的关系发生变化。父母与儿童的交往时间明显减少,在儿童教养方面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也发生了变化,此阶段更多是处理诸如学习、做家务、同伴交往等问题。可以购买 亲子装 增进亲子关系。另外,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量也在变化,6岁以前父母可以控制,6-12岁是共同控制,而12 岁以上,则是儿童自己做出更多的重要决定。

在同伴关系上,同伴交往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非常重要的途径。正常的同伴交往不仅可以满足儿童集体归属感的心理需要,还可以促进他们的人格和社会认知的发展。影响儿童在同伴中是否受欢迎的因素有多种,基本的因素还是儿童本人的社会交往能力,按在同伴交往中的人气特点将儿童分为三种:受欢迎的儿童、不受欢迎的儿童、受忽视的儿童。

在儿童伙伴集团上,孩子非常重视伙伴和自己在伙伴集团中的地位。对同伴的依存性从小学二年级到小学五、六年级一直表现上升趋势,五、六年级是伙伴关系依从性的高峰期。另外,伙伴集团的形成是经历一定的发展过程的,分为3种关系期:

● 依从性集合关系期:小学一年级,依从作为权威人物的教师;

● 平行性集合关系期:小学二、三、四年级,按照接近关系、外在因素相似性以及个人需求的雷同性等,组成团伙并经常在一起活动。

● 整合性集合关系期:小学五、六年级,依从同伴,关注自己在集团中的威信和地位。

在友谊上,友谊是同伴关系的高级形式。童年期儿童非常重视友谊关系,其意义在于:朋友为儿童提供学习上的相互帮助;社会交往中的相互支持;情感上的共鸣;提供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力量;增加快乐和兴趣等。童年期的友谊为以后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 短期游戏伙伴关系:3-5岁,尚未形成友谊概念,认为一起玩的就是好朋友。

● 单向帮助关系:6-9岁,友谊是活动行为与自己一致或对自己有帮助,否则就不是朋友。

● 双向帮助关系:9-12岁,友谊已具有相互性,双向帮助,但其有功利性特点,被称为“顺利时的合作”但不能“共患难”。

● 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12岁以后,相互信任和忠诚,相互分享和帮助,兴趣一致并相互倾听,共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同时还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和排他性。

在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方面,影响儿童择友的因素比较复杂,不同年龄阶段选择朋友具有其倾向性,具有动态性。但主要因素为:

● 相互接近因素;

● 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因素;

● 格尊重并相互敬慕因素;

● 人际交往中的协同关系因素。

在欺负与被欺负方面,欺负是儿童间经常发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攻击性行为。之所以受欺负,一般是由于其自身具有一些外部异常特征,如肥胖、相貌等。经常受到欺负,会导致儿童情绪抑郁、注意力涣散、孤独、逃学、学习成绩下降和失眠,严重的甚至自杀。而欺负他人的孩子,对对方的心理有较好把握,知道如何去伤害对方,未来可能造成暴力犯罪或行为失调。在性别上,女生更多地使用言语和心理欺负,而男生则更多地使用身体欺负。

第五,童年期的心理卫生

学习是童年期儿童的主导活动,孩子需要学会学习:

● 学习态度上,应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端正小学生学习目的。

● 学习习惯上,培养小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习惯,常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 学习方法上,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指导和督促

要培养孩子有良好的品行。在小学阶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就是对学生品行的培养。低年级学生应侧重常规训练,中年级应侧重热爱学习和遵守纪律的教育,高年级应侧重社会公德、意志品质的教育。习惯的形成方式主要是依靠简单的重复和有意识的练习。(作者:井中月,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收藏 返回
顶端
扫码或保存
邀请好友扫一扫分享给TA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