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爱吮吸自己的小手、小脚,等牙齿长出来后,可不得了,咬起自己的指甲来了。瞧着宝宝光秃秃的手指头,真是欲哭无泪。爸妈可知,这是小小的宝宝在释放自己的焦虑,训斥、阻狼征阶止绝对不是第一选择!爱和理解才是。
咬指甲的来头
咬指甲,也称咬指甲症或咬指甲癖,指反复出现的自主/不自主啃咬手指甲的行为(如果咬得到,脚趾甲也算)。3~6岁的宝宝最常见,随着长大,该行为大多会自行消失,只有少数会持续到成人。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咬指甲是孩子口欲期的一种延续。口欲期,即指孩子1.5岁前的这段时期,此时孩子的心理能量集中在口部,通过吮吸、撕咬,孩子能够获得快乐,以及探索自己眼前的世界。如果爸妈嫌脏,过分限制口欲期的探索,可能会造成缓滞发展,长大后更容匪最易出现吃手、咬指甲的情况。
回想身边,是不是有那么一两个至今都爱啃啃指甲的人,即使他的指甲已经短到了让你看着都感到心里发毛的程度,但他好像不以为然,工作思考时,和人交流感到尴尬时,他都乐意通过啃啃自己残存的指甲释放压力。实际上,这种原始的动机,也正是孩子爱咬指甲的真正原因。
咬指甲=释放焦虑
咬指甲,是孩子内在焦虑的一种呈现方式。大人紧张的时候,也会有拉扯衣角、抖腿等等不经意的小动作。孩子通常还没有学会释放焦虑,他不会用更恰当的方式把焦虑表现出来,因此很可能无意识地去咬自己的指甲。这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自我保护行为。
孩子执着于啃咬自己的指甲,不是说他不明白这样做不好,也不是这样做一点也不疼,而是他咬的过程中,释放了焦虑,获得的舒服远远超过疼痛。
所以,单纯的制止是治标不治本的,从长远看,甚至是有害的。尽管在表面上阻止了咬指甲的行为,但孩子内心深处的焦虑并没有消除,长期累积还容易“大爆发”。
给爸妈支个招
1.生活建议
咬指甲这一行为,在精神疾病领域可以被归类为“强迫及相关障碍”。父母要明确这是一种病症,采取打骂或惩罚只会适得其反。
父母应积极寻找孩子紧张和焦虑的原因,设法避免。同时改善孩子生活环境,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要定期给孩子修剪指甲,防止指甲感染、表皮损伤。
2.心理治疗
行为限制:对于较年幼的宝宝,当他开始咬指甲了,爸妈要耐心地教他把手指拿出来,并微笑或善意地夸奖,也可以拿一件宝宝喜欢的玩具,来分散他的注意力。
正面引导:对于稍大一点的孩子,则要认真讲道理给他听。告诉他咬指甲也许是因为他有些焦虑,以及指甲被咬掉后对健康产生的危害,同时告诉他,只要积极纠正,肯定可以克服。也可以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或培养一项运动爱好,发挥自己的潜能。
延伸阅读
事物均有两面性,孩子咬指甲的问题,对爸妈来说,也许代表着一些好的发现。
它提醒爸妈:我的孩子也许遇到一些问题了,这些问题我没有注意到,现在我得抓紧时间多了解他,帮他度过困难了。也许是在学校遇到了不公的待遇,也许是爸妈一些无意识的行为对孩子造成了伤害,也许是孩子太过内向压抑……
通常,一个愿意用咬指甲来释放焦虑的孩子,都是善良、宽厚、又坚忍的。他不愿意大呼小叫,不愿意动手打人(当然,排除一动手就会被严厉制止的情况),可他内心又天生很敏感,他所承受的压力看起来比其他孩子的要多。
这样的孩子,需要爸妈更多的信任和理解。对于他在成长过程中的缺点叹沃、不完美,要相信这就是他独特的自我发现过程,给予最大程度的肯定。
同时,爸妈不妨教教孩子,怎样表达自己,怎样合理释放情绪。这样做的前提就是,爸妈要学会倾听孩子的不同意见,真正进入孩子的视角,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此外,爸妈对于自己的情绪也要学会掌控,然后示范合理的宣泄方式:与孩子认真沟通,或者生气极了跺跺脚、大哭一场。让孩子学会表达,一生受益。
文章来自科学家庭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