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张力角度分析,孩子学习上遇到困难,父母延迟帮助好不好

楼主

沛泽妈读心理

2个宝宝 LV.24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可不少父母却经常扼杀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最糟糕的是,他们还误以为帮了孩子大忙。

这样帮孩子,会让他越来越笨

“妈,这道题怎么做啊?”只要上网课,笑笑就不停地喊妈,有时题目还没读完,就喊妈妈过来帮忙,笑笑的妈妈很耐心,每次都给笑笑认真地讲,笑笑听得也很认真,但是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题目,她还是不会,依然会喊妈妈过来帮忙。

生活中有这样一类孩子,他们每天都会制造各种各样的问题,却不会解决问题,牛奶弄洒了,喊妈妈过来帮忙擦干净;瓶盖拧不开,要爸爸过来拧开;鸡蛋太热了,不敢剥皮,喊奶奶来忙……

有些家长非常勤奋,也非常有耐心,对孩子的要求总是有求必应,第一时间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但这样做真的不是帮助孩子,反而会让他的脑子越来越懒,越来越不爱思考,人也就越来越笨了。

这是为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回忆一件事,每次我们看电视剧的时候,是不是每一集的结尾都会留下一个悬念呢?你迫切地想知道下一集的内容是什么,你会早早地等在电视机前等下一集的播放。

还有我们听评书的时候,经常会听到这句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会让你欲罢不能,总好像心里有什么事情一样,盼望着早一点听到“下回分解”。可是,当电视剧剧终了,评书听到最后一回了,你还会对它们念念不忘吗?

这就是心理学中提到的概念——心理张力,这一概念是有被誉为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的德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提出来的,他认为,人有一种自然倾向去完成一个行为单位,如读完一本书,解答一道数学题等,这种心理倾向称之为心理张力。

每一个被唤起又没有得到满足的心理需求,都会产生一个张力系统,张力系统的存在会督促人们去完成尚未做完的事情,当事情做完后,心理张力也会随之消失。

当孩子遇到不会的题目,我们第一时间给他讲解,他就不会主动去思考了,只是被动地接受父母教给他的知识,这道题做完了,也就把这道题忘记了,并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为缺少思考的过程,下次遇到类似的题目,孩子自然沃则还是不会。倘若每次孩子遇到不会的题目,我们都会马上给他解答,他不仅不会思考,还会越来越懒惰,遇到事情不想去解决问题,而是把问题抛给别人,这也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与担当。

如何培养孩子的思考力

思考是思维的一种惑裁探索活动,思考力是在思维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具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作用力,一个人能否有效思考,思考力的高低,将影响一个人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

当下不少父母有这样一个误区,希望孩子多学知识,多掌握知识,考试的分数更高一些,而这些只说明孩子接收信息的能力比较强,孩子记忆好,孩子会学习,却不一定能让孩子提高思考力。

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不同于书本上的题目,可以找到一个标准的答案,它需要我们积极地思考,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才是人生重要的课题。

所以,我们要改变一种认知观念,即让孩子学会思考,比学会多少知识,做会多少题目更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思考力呢?

昨天,儿子做作业的时候遇到这样一道题:仿照下列句子,用加点的字造句。

例句:乡村的夜晚,一轮明月挂在夜空中,这一切显得多么唯美,多么宁静,多么安详啊!

儿子看了两眼就说不会,我让他再想一想,他便玩了起来,到了下午五点钟,他和小伙伴们约好了去楼下玩,就开始着急了,和我商量能否抄一下答案,并承诺一定把这个句子背下来。我明确告诉他不可以,孩子不停地嘟囔炼抽印,“就这一道题了,做完就完事,他们都在楼下等我了。”

我让孩子先下去玩,回来继续完成这道题,6点多钟,孩子回来了,有些不高兴地说:“作业就差一道题,玩都玩得不开心,就想着这道题。”唠叨完,自己又去想那段题了,过了一会儿,他告诉我写完了,还想出了好几个句子。

《论语》有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孩子有时不愿意思考,是因为惰性,而不是他不能做到,所以,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第一时间去帮助他,先让他思考,若实在解决不了,我们要做的不是代替他解决问题,而是启发他,我们必须明确孩子是解决问题的主体,正如孔子所言“引而不发,跃如也。”

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在为解决问题而努力,比如,饿了会哭闹,通过这种方式来引起父母的注意。孩子总会为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不断努力,但是当父母给孩子的需求都满足了,他就不会努力。所以,做父母一定要懒一点,这样孩子才会更勤快,把孩子照顾得太好,并不是什么好事。

收藏 返回
顶端
扫码或保存
邀请好友扫一扫分享给TA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