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民族文化融入到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匿名用户    2015-03-25 13:08    

满意回答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幼教工作者曾几次提出重视民族文化,但由于存在诸多不足,我国的幼儿民族文化教育一直停滞不前,至今仍处于起步阶段。比如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民间艺术教育。总的说来,在幼教界,民间艺术教育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现行的幼儿园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增加了一些关于优秀的民族故事、音乐、美术等方面的内容,但这些研究往往偏重于单个的教育活动的开展,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也比较单一,忽视了环境教育和国外教育,于现在提倡的新的课程理念等存在一定的差距。结合地方饮食、传统工艺,传统音乐等的传统文化,专门进行各个系列的主题活动。因为这些东西就在孩子们的身边,所以他们容易接受也乐于接受。这样不仅丰富了幼儿的知识,开阔了幼儿的眼界,从中也培养了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概言之,我国的幼儿民族文化教育存在着一些偏差: 1、 沉湎于历史,缺乏对当前民族文化的关注。有些教师简单地将民族文化等同于传统文化,将民族文化教育变成了历史课。如用过多的时间来介绍交通工具、通讯工具、节日等的发展历史,介绍的杰出人物多半是司马光等历史人物。历史文化固然重要,但现代和当代文化也不容忽视。幼儿的心理活动具有现实性,他们把对当前事物的兴趣强过对历史事物的兴趣。幼儿生活在现实之中,他们对现实社会中的民族文化接触如此至多,我们为什么非要舍今求古、舍近求远呢? 2、 偏重知识,不注重精神内涵的把握。有些幼儿挡扬园的民族文化教育实际上是民族文化知识的灌输,只是让孩子掌握大量的民族文化知识和学习某些民间工艺,而注意让孩子把握这些民族文化的特色和从中折射出的民族精神。其实,民族文化知识和民间工艺只是民族文化的皮毛,而其深层次的价值追求、思想和行为方式才是民族文化的内核。当前,我们看到的所谓幼儿智力游戏大部分是知识游戏,如智力问答中,“我们国家有多少省市”,这是知识不是智力。 3、存在保守倾向。有的教师对本民族文化过分褒扬,没有将本民族文化置于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中综合考虑、客观评价,回避本民族文化的缺缠室笼陷。为什么幼儿文学发展很迟呢?就是因为中国历来的教育是以“教化”为特点,注重知识,不是以理解、承认、尊重儿童的心理特征、精神个性和独立人格为出发点,相反是牺牲儿童的独立人格作为代价的。所有用来“家教”、“家规”的内容,全都是封建伦理那一套三纲五常和“诗书礼易”等儒家经典,所以,幼儿文学的发展才会如此缓慢。 4、 重模仿、继承,忽视创新。这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教师在组织民族文化教育活动时,机械地利用历史材料而不加以改造,依教材讲,按惯例教,或者模仿其他幼儿园、其他教师的做法,根本不考虑本地的文化资源和幼儿园的实际条件,生搬硬套。其二是要求幼儿被动学习多,而让幼儿主动创新少。有的教师只是让幼儿背诵历史材料,机械地麻烦现实生活中的默写文化活动,学习民间艺术时一味追求“原汁原味”。之中过分让幼儿遵循文化传统而不注意创新的做法,必然扼杀幼儿的创造潜能,影响幼儿文化创新意识的萌发。 5、 缺乏长期、完整的计划。不少幼儿园将民族文化教育单独列为一项内容,使其游离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和其他课程,而不是把它渗透到各个教育活动和一日生活中。有的幼儿园则缺乏长远目标,跟着浪头赶,实行一阵风式的教育。比如某段时间社会在提倡民间艺术教育,如京剧,我们的国粹。于是,幼儿园就一时兴起对幼儿进行这方面的教育熏陶,但等这阵民间艺术教育风刮过之后,就不再实行或者漫漫淡忘了。 那么,幼儿园的民主文化教育到底包括哪些内容呢? 1、 艺术类:包括神话、寓言、歌谣等文学艺术,剪纸、泥塑、国画等美术艺术,京剧、民歌、秧歌舞等音乐舞蹈艺术;也包括当前适合幼儿年龄特征的电影、电视节目,如影视剧《西游记》、动画片《小哪吒》、电视节目《大风车》等。 2、 节日类:包括我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等,和重大的国际性节日,如六一国际儿童节等。 3、 饮食类:接受东西方的饮食文化,中国南北挎锅饮食习惯以及当前健康的饮食趋向。如北方人的主食——小麦,南方人的主食——大米等。 4、 游戏与玩具类:包括中国的民间游戏与玩具、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以及当前流行的儿童文娱活动方式和最新的玩具。我国的传统游戏源远流长,传统游戏是中华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组成部分,很具有民族特色。它的发生发展反映了一定阶段的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面貌。有的游戏成了世界科技发展市场的一种先驱,例如风筝,最早的原始飞行器就是风筝了。中国在南北朝以前就有了风筝,唐代以后发展就更快了。七巧板被外国人称为“机巧”的中国之谜,九连环被外国人称为“Chinese Ring”(中国之环)。九连环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是玉琢的,到了明代由铁丝代替,至少在16世纪已经流传到欧洲。这些玩具都对世界科技发展有一定的先驱意义。传统游戏大概分为十二大类,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一、角抵游戏(摔交、拔河)、 二、斗戏(斗鸡、斗蟋蟀)、 三、棋类游戏(围棋)、 四、射类游戏(弹工、射箭)、 五、球类游戏(蹴鞠)、 六、水戏、冰戏(游泳、钓鱼)、 七、养类(蝈蝈)、 八、杂类游戏(踩高跷、放风筝、荡秋千、玩陀螺、竹马)、 九、嬉戏类(捉迷藏、过家家)、十、手戏(捉中指、手影、手指画人)、十一、吹戏(吹龙、吹肥皂泡)、十二、院戏(立鸡毛掸、捞小尾巴鱼、拍叶儿响、丢手绢、卷白菜、找朋友)。 幼儿园应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具体情况,选择幼儿易于接受的民族文化内容、教法、教学途径,来科学地实施幼儿民族文化教育呢? 1、 寓民族文化教育于环境的创设和利用中 现代教育十分重视环境归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并把环境创设看作教育教学和课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墙装作为环境陈设的主要内容,能从情感情绪上带给幼儿愉悦感。将民族文化内容渗透到墙饰中去,作为墙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扩大幼儿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使孩子们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接触和认识民族文化。如可设计制作以中国名胜古迹、京剧脸谱、祖国特产等为主题的墙饰。 2、 寓民族文化教育于一日生活各环节中 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探索、交往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从现实生活中可感知的民族文化因素入手,择其精华,对幼儿进行民族文化教育。如中国有很多充满浓郁风情的节日文化,每个节日的由来、庆祝的方式、风俗习惯等内容都可以引导幼儿认识。中秋节组织幼儿一起听“嫦娥奔月”的故事,品尝月饼。元宵节开展猜灯谜活动,大带小做元宵、煮元宵,一起品尝元宵等活动。通过为共同庆祝节日开展的一系列活动,真正让幼儿领略到节日文化的魅力。 3、 寓民族文化教育于社区活动中 大自然是一本活的书,社会是一个大课堂。新《纲要》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我们应努力挖掘利用周围环境中有利的教育资源,充实教育内容,拓宽教育途径。如可以组织幼儿观看地方戏,观看地方运动会,了解运动项目,让幼儿用耳朵、眼睛等感官感受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受到良好的熏陶。 4、 寓民族文化教育于亲子活动中 新《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我们应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我们首先可以通过幼儿园的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活动,提高家长对民族文化教育的认识,让家长明确民族文化教育的目标、内容,使他们积极配合幼儿园教育,并将、民族文化教育延伸到家庭教育中。我们可以每月发放一份家长月报,介绍幼儿园民族文化教育的实施情况,提出要求家长配合的工

接梦槐   2015-03-25 13:49
宝宝知道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