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推荐
相关专栏
医生解读
什么原因会导致小儿发热?怎么治疗?

发热是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高限,是小儿常见的一种症状。正常小儿腋表体温为36℃~37℃(肛表测得的体温比口表高约0.3℃,口表测得的体温比腋表高约0.4℃),腋表如超过37.4℃可认为是发热。

一、什么原因会导致小儿发热呢?

1.感染性发热  

(1)呼吸系统感染最多见,病原体包括病毒、支原体、细菌及结核菌等;

(2)其他系统感染:肠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心血管系统感染。

(3)全身性感染。

(4)脓肿或局限性感染。

2.非感染性发热

(1)风湿性疾病。

(2)组织破坏或坏死。

(3)产热过多或散热减少。

(4)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疾患。

(5)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6)其他如药物热、药物中毒、输血或输液反应、高钠血症、炎梅殖眨性肠病及免疫缺陷病等。

二、小儿发热的临床分期和主要表现

1.前驱期

许多发热疾病可无此期症状。此期症状持续时间,根据发热疾病的具体情况而不同,主要表现为全身不适、疲倦乏力、腰背及四肢痛、头痛、食欲减退、情绪不稳定、低热;有些发疹性疾病,在全身皮疹出现前,可有前驱疹,如麻疹前驱期时,口腔黏膜可出现麻疹黏膜斑。

2.体温上升期

特点是产热多而散热少,因此产热占优势,故体温升高。表现为皮肤苍白、干燥、无汗,触摸患儿皮肤有冷感;如发生寒战,预示将发生高热。幼儿此时可出现惊厥现象。在寒战期间,体温多在38℃以上,并多数在数小时内达到高热极期。体温渐升者,指发热初期为低热,数天内由低热逐渐上升达到高热者,称为渐升性发热。渐升者常有前驱症状,多数无寒战现象,但有时可感觉发冷。有的呈骤升性发热,这可能开始为低热被忽略所致。

3.高温持续期

此时体温已达高峰,本期的特点是散热过程开始增强,但产热并未降低。临床上表现为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加快加强、出汗等,殖乔此期出现高热可持续几小时或数天,甚至几周以上。

4.体温下降期

本期特点是散热过程占优势,产热减少,同时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散热仍处于较高水平,患儿体表皮肤血管扩张,大量出汗,散热加强,于是体温开始下降。体温下降的方式,一般是渐退,即在几天之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也有骤退的,即体温在十几个小时或更短的时间内降到正常,甚至低于正常。

三、小儿发热有哪些治疗

1.治疗原发病

发热是疾病的一种表现,而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因此,对小儿发热不能单纯地着眼于退热,而应该积极寻找发热的原因,治疗原发病。

2.退热治疗

对于高热持续不退的患儿,为避免引起脑细胞损伤和由于体温过度升高而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需要适当的采取降温措施。尤其对既往有高热惊厥史和高热伴极度烦躁的患儿,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很有必要。发热小儿出现以下情况需警惕或紧急处理:①出现热性惊厥;②3个月内婴儿发热;③发热持续超过5天;④发热>40℃且通过使用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不能在2小时内有效降温;⑤小儿行为明显改变:如不爱玩耍、没有食欲、很少说话、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或突然出现以前从没有过的特殊表现;⑥尿少,提示脱水,如婴儿每天尿湿尿布<3块,或大一些儿童8~12小时没有小便。

3.常用的降温措施

(1)物理降温  温水擦浴、用不漏水的塑料袋盛冰块外裹干毛巾敷头、颈,还可加敷腋窝和腹股沟等处。不提倡用冷水或酒精等擦浴。

(2)药物降温  常用对乙酰氨基酚(>3个月小儿)或布洛芬(>6个月小儿)口服或直肠给药,每4~6小时可用药一次,小儿应慎用阿司匹林,一般不主张单用激素退热。

新生儿发热不宜采用药物降温,因为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善。

(3)中医药之坊降温  针灸,中药口服、外敷或灌肠,推拿。

(4)人工冬眠疗法  是以药物和物理降温相结合的一种降温方法。人工冬眠具有强有力的中枢神经保护性抑制作用,能使机体沉睡、降温、代谢率降低、耗氧量减少。主要适用于重症感染所致的持续高热不退或伴惊厥者,如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等。

4.其他对症支持治疗

(1)提供舒适的降温环境,将患儿置放于环境安静、阴凉、空气流通处,衣着要凉爽透气,切忌采用捂被子发汗。

(2)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保持大小便通畅。

(3)给患儿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

霍开明个人简介:

海南省农垦总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擅长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及危重、疑难病的诊断与治疗,尤其对新生儿疾病、小儿感染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儿科疑难病的诊治上积累了丰富经验。

=====================

以上内容由国家卫计委权威医学科普项目/百科名医网提供

10143 宝1岁3个月3天
返回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