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推荐
相关专栏
绘本阅读
帮助孩子搞懂第三人称的绘本精选

孩子在2岁开始出现的第一次自我成长,开始可以对爸爸妈妈说""的时候,告急亲也就开始分清楚“你”和“我”了。这个时候孩子已经从“母子一天化”的状况下走出,知道自己和妈妈不样,自己也还爸爸也不一样。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和行动了,心理学上称为“自我意识”。

在语言发展上也是我字当头,用于尝试并沉醉在“我如何如何”的表达美妙当中。不过,也有的孩子还不太会转换你我,常常你我不分,这很正常,人称在儿童学语言的时候,比较难学的是代词点战,尤其是第二人称,就是“你”,他不容易转化。因此爸爸妈妈就要做到这一点,在日常生活对话中,有意识地增加代词的份量,比如“去问爸爸,他的拖鞋在哪里?“加个“他”字,孩子就理解代词的意义了,增加代词的使用频率就行了。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多多读一些已经不是用第一人称来带入的绘菠套本,而开始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的故事了。

在低龄绘本中有不少是采用第一人称的,故事一开始就说“我是谁谁谁”,从自身的角度讲故事。《我要把我的帽子找回来》《这不是我的帽子》都采用了第一人称。“我的帽子丢了,我要把我的帽子找回来。”“这不是我的帽子,这是我偷来的。”两个故事的开头都是“我”来叙说。

这样就形成一种代入,我们在读故事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当成小艾。有时候,遇到第一人称的故事,我会用故事主角的名字代替“我”,这就直接转成了“第三人称”。在图画书中,这会产生一种有趣的效果,因为读者既可以看到视觉上的故事人物,又可以感受到叙述者的人称,实际上二者有时并不一致。

《鸽子捡到了一只热狗》完全是两个角色的对话,而且鸽子和小鸡都是“我”如何如何,特别是在争夺热狗的所有权的时候,鸽子多次强调这是“我的”,这样的故事非常有助于孩子们的自我认知与第一人称表达的强化。

第一人称使用“我”,第二人称使用“你”,其实都充满着互动的可能,感觉作者用“我和你”来跟读者进行对话。尽管第二人称在图画书中很少见,有些图画书听起来像是第二人称,比如《给你找个好房子》,实则是第三人称。但在许多当代和后现代的图画书中常采用第二人称,而且不是直接了当的“你”如何如何,而是把读者作为文图对话的对象,在阅读行为当中,让我们成为作者那个“我”或者“我们”对话的那个对方“你”,比如大卫·威斯纳的《三只小猪》,故事中的小猪说的是“我们”,而我们实际上是和他们在进行对话,那么小猪们的言行处处透露着:我们这样喽,你看到了吗,你明白了吗?

图:三只小猪和他的朋友们上演着一幕又一幕喜剧,就看我们能否看懂

第三人称使用“他”、“她”或“它”。作者向读者介绍人物时常常这样说,在《鼹鼠的音乐》中,开场是“鼹鼠独自住在地下,整个白天,他都在挖隧道。”

在《和甘伯伯去游河》的第一句就是“他就是甘伯伯。”

这样的例子很多,适合三岁以上孩子阅读的绘本中大量都是第三人称。不仅方便了作者的叙述,也让孩子们更多地感受第三人称的语言表达,增强语言能力。

李一慢,儿童阅读专家,新阅读研究所研究员。

2795 宝3岁6个月7天
返回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