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不是精致小仙女  >  帖子详情

谁还不是精致小仙女

 发帖:42721230  用户:51386851

  鱼的记忆只有7秒?这大概是骗过最多人的谣言了

楼主

知道日报

鱼的记忆只有7秒吗?当然不!

近日,一段英国BBC于2014年播出的纪录片舞匪《Life Story: Ep.5 Courtship - Pufferfish 'crop circles'》(《生命的故事 第五季 求偶 - 河鲀的“麦田怪圈”》)被知名听译达人谷大白话配上翻译字幕后,在中文网络上火了起来,视频中小小的河鲀鱼在海底精心构筑的图案令人惊叹。

(视频截图)

片中介绍,1995年,有潜水员在日本南部海域的海床上发现了奇怪而又规则的图案,就像是神秘的麦田怪圈。后来人们才知道,这是一种河鲀鱼的杰作。这种河鲀的雄鱼为了获得雌鱼的青睐,需要用自己小小的鱼鳍在海底“画”出精美复杂的图案,为了完成这项工作,河鲀小伙子得不分昼夜地施工一周。

看到这里,突然有网友坐不住了:“一周?!不是说鱼的记忆只有7秒吗?”

唉,“鱼的记忆只有7秒”可能是世界上流传最广、骗过最多人的谣言之一了……

是浪漫诗歌的夸张修辞?连诗都是假的!

跟我们熟知的猫、狗等哺乳动物相比,鱼确实显得呆傻愚蠢,没有什么学习和记忆能力,因此这个说法也很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并将它当做一个科学事实。

然而,稍加推敲,就会发现这个说法里充满了不可信的因素。7秒这么具体的数据是怎么测算出来的?任何鱼类的记忆维持时间都是7秒吗?会不会有些比较聪明的种类能记8秒、9秒?记忆这么差,还能认出自己的亲友吗?

这么一想,这个说法就有点站不住脚了。没错,这其实也是一条由来已久的流言。

美国的探索频道有一档名为《流言终结者》的知名电视节目,深受各国观众的喜爱,这条流言也曾进入节目组的视野。节目组设计了一个简单的迷宫,在迷宫的终点处放有鱼饵,然后把金鱼从迷宫起点处放入。几次训练之后,金鱼就能记住正确的路线了,它们穿过迷宫找到食物的速度明显加快,击破了它们“秒忘事”的传闻。

事实上,这一说法在世界各地都有流传,甚至还有说鱼的记忆只有3秒的版本。而且,由于实在是年代久远、传播甚广,已经难以考证其出处。在中文的网络世界里,最常见的说法是“出自于徐志摩的一首名为《阿诗玛》的诗”。不幸的是,遍寻《徐志摩全集》(浙江人民出版社)、《徐志摩诗全集》(新世界出版社)和《再别康桥——徐志摩诗歌全集》(线装认堡近书局)等徐志摩的作品集,都找不到这首《阿诗玛》,而且网络上所找到的这首诗作,全诗文笔拙劣不堪,并不像是出自徐志摩之手。

(网络上流传的《阿诗玛》节选)

鱼类的记忆到底如何?还不错哦!

戈培尔曾说:“谎言重复千遍就会成为事实。”但这句来源已不可考的流言,无论如何也不会成为事实,因为除了《流言终结者》节目中的实验,还有蔑叹太多的实验证据表明,鱼类的记忆远不止7秒。

鱼类作为刚刚从无脊椎动物进化到脊椎动物的一个类群,无论生理结构还是行为模式都比高等脊椎动物要原始,但同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科研价值,因此,在世界各地有许多科学家致力于钻研鱼类的方方面面。

在早期的研究中,人们把按照兔子、小白鼠等动物设计的实验稍加改动,来对鱼儿进行测试,鱼儿们纷纷表示懵圈,不知道这些两脚兽打算干什么,人们也就得出了鱼类智力低下、记忆力差的结论。但随着在摸索中逐渐找出适合鱼类的实验方法,人们对鱼类的认识也更加接近于实际情况。

1966年,一组研究大脑、神经的科学家研究了金鱼的学习、记忆能力,他们做了一个长条形的鱼缸,把金鱼们放在里面。每次实验时,照亮鱼缸的一端,20秒后再从这一端放电,由于鱼缸够长,金鱼只要及时游到另一端就可以避免遭受电击之苦。几次实验下来,金鱼就掌握了这个规律,每当光亮出现,它们就会迅速逃往鱼缸的另一端。

1989年的另一项对天堂鱼的研究也证实鱼类有远超过7秒的记忆力。当鱼缸中来了陌生的金鱼时,原本住在鱼缸中的天堂鱼会长时间地绕着金鱼游动,打量新来的邻居。然后科学家们把金鱼移走,过几天再放回去,天堂鱼一看“这家伙我见过”,就不再反复观察对方了。实验中,天堂鱼对金鱼的识别能力可以保持3个月以上。

2002年的一项研究则更加深入,科学家选择的实验对象是斑马鱼,并设计了一系列不同的实验来测试它们。科学家用声音作为信号,来指示食物的方位,斑马鱼们很快学会了靠听音辨位来寻找食物;如果换成喂食前用红色灯光照射,斑马鱼们也能毫无压力地掌握,即使中断十天后,再开红灯,鱼儿们也还能记得这是“开饭”的信号;根据提示躲避电击的实验也同样难不倒斑马鱼,它们还能学会游出迷宫、记住“敌人”的模样等。科学家给鱼儿按年龄分组,发现那些上了年纪的“老鱼”记忆力不如“年轻鱼”。他们还人为地给实验鱼儿们增加压力,和人类一样,压力山大的时候,鱼的记忆力也会下降。

我们都知道,那些出生于我国黑龙江、乌苏里江等水域的大马哈鱼,都会游到太平洋去“长大成鱼”,然后再洄游数千公里回老家来产卵。研究表明,它们能找到自己的出生地,是因为它们记住了幼年时生活环境的气味。

很多鱼类都靠气味来寻找食物、沟通求偶、逃避敌害,2006年一项同样是以斑马鱼为实验对象的研究表明,如果给斑马鱼小宝宝闻苯乙醇的气味,它们的嗅上皮细胞(相当于人类鼻腔内的嗅觉感受器)中,就会有一个基因大量表达,而其他气味不能导致这个基因的高表达。而且这些闻过苯乙醇的斑马鱼宝宝,直到成年后,这个基因的表达水平依然很高。

除了嗅觉,鱼类也能记住视觉的刺激。《鱼类认知和行为》一书中描述了这样的一项实验——科学家把两种不同颜色的管子插入鱼池里,当金鱼选择其中一种颜色就能得到食物,选另一种则不行。训练一段时间后,科学家们把管子全都移走,一年后再把管子放进鱼池,金鱼们立刻选择了正确的颜色。

视觉和嗅觉都过关了,听觉也没有问题。有一位心理学家也曾注意到这一现象,他邻居家养了一池鱼,每次喂鱼前,邻居都会摇晃鱼饵罐子发出响声,鱼儿听到声音就会游过来。心理学家觉得相当有趣,并决定做一个简单的实验。他也买了一批鲶鱼来,养在自家的水池里,每次喂鱼前他都大声呼喊几遍“fish!fish!”。几个月后,心理学家每次喊话,就会有19条鱼游过来。过了一年,他再次朝着鱼池呼喊“fish!”,这次有16条鱼闻声而动聚了过来。又过了五年,心理学家再次回到鱼池边,他试着喊了几声“fish!”,在他喂食之前,就有9条鱼游到了他脚边,令他大感惊讶。第二天他再次尝试,响应的鱼增加到了13条。

我们都知道,有些人博闻强识,有些人却健忘得不得了。看来,和人类一样,即使是同一种鱼,也是有个体差异的。

在公园的水池和家里的鱼缸前喂鱼时,我们常常发现鱼儿对人有反应,一旦有人在水边伸手,鱼儿们就会聚集过来等着“天上掉馅饼”,其实这正是鱼儿们在人们的多次投喂中学习到的生活经验。

还有钓鱼的人发现,一条鱼如果被人钓上来后养着,要想再让它咬鱼钩就难上加难了,它们会记得鱼钩带来的伤害,并在很长时间里都记得要躲避。

文章出处:百度知道日报查看详情>>

原始链接:查看详情>>

昊昊宝宝5

宝宝8岁8个月24天 LV.15
1楼

谢谢分享

2018-04-28 22:41

熙妈爱摄影

宝宝10岁1个月19天 LV.24
3楼

涨知识了

2018-05-02 16:08
收藏 返回
顶端
扫码或保存
邀请好友扫一扫分享给TA或者